“关注福州流民部落”志愿者将物资运上车,送往流浪者
东南网12月24日讯(本网记者 谢添实 实习生 李永贵)几块破木板再加一条破棉絮就是一张床,吃的是垃圾桶里淘来的,要不就是附近讨的;夜幕降临时,蜷缩在一个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黑暗角落,席地而眠。他们是城市的孤独者,游走在城市的边缘,甚至不属于这座城市,每个人见到他们都会掩鼻而过。他们亦很“自觉”地隐没在城市角落里,涵洞、天桥、地下通道、废弃工棚都是他们的家。他们,通常被称为“流浪者”。
最近,随着贵州毕节5名男童闷死在垃圾箱内,郑州一农民工因挨饿受冻死于立交桥下等事件的曝出,城市流浪人员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关注栖身在城市最底层的流浪者的生存环境。如何维护城市流浪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和民间都在积极努力,试图探索出救助新模式。
部分人主动选择流浪
郝刚是“关注福州流民部落”民间团体的召集者,该组织致力于帮助福州流浪者,最近的一次活动则是组织实施“2012圣诞‘光与盐’公益行动”。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来关注流浪者,所以连行动的名字都叫做“光与盐”,因为盐代表着人类必须的物资以及智慧,光代表着人的爱德,“人点灯,并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灯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郝刚与朋友在鼓山附近大排档喝酒,发现山坳处有微弱的灯光,走上前发现3间窝棚,里面住着好几个流浪人员。在征得同意后,郝刚走进窝棚与他们攀谈起来。交流中,郝刚得知了他们流浪的原因,并且认识了他们的酋长。酋长姓陈,因为最早“开发”这地方,所以被推选为酋长,平常组织大家一起外出捡垃圾为生。他们自己搭建的窝棚被称作“流民部落”。
了解了一些流浪人员的生活状态后,郝刚组建了“关注福州流民部落”民间团体,组织朋友一同关注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发现,流浪人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因为身体原因被迫流浪,这些人多是身体残缺或精神不正常,家里人不愿意照顾的老人和小孩;二是因为环境所迫,要么无家可归,要么暂时失去联系;三是懒惰不思进取,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不想工作,只要自己不会饿死就行;四是本身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状态,当然,这是极少数人。
“之前就有一个流浪人员告诉我说,他把流浪当做是一种生活方式与选择。”长期与城市露天栖息者接触的志愿者何文润告诉记者。
在与流浪人员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大部分流浪者都是因生活所迫。不少流浪人员表示,如果有机会,还想回到家里。来自内蒙古的王河说,如果可能,他还是想回去,哪怕家里种田收入不高。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