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创建〕
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万东:
创建文明城区 打造美丽涵江
莆田市涵江区是省级文明城区。近年来,涵江区坚持从软硬件着手,把创建文明城区作为创新城市环境、提升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来抓,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重基础,创人居条件完善之城
改善城市面貌,提升人居环境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涵江区紧紧围绕“一核四翼、宜居宜游”的城市发展思路,树立城市建设“包容性、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一是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以“全区一城”理念,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彰显涵江水乡特色。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聘请国内外顶极机构,高标准、高起点修编完善涵江城市总体设计,编制片区规划,修订内河水系整治工程规划和城市内河景观规划。着力优化路网规划,预计投资40.6亿元,加快25条路网建设。合理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保证城市建设统筹协调发展,重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风貌。
二是和谐征迁。牢牢抓住“征迁”这一改变城市面貌的关键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完善政策、依法拆迁”的补偿政策,秉持“用情拆迁、以情安置”的工作理念,帮助群众算好经济帐,做好民心帐、稳定帐和形象帐。2012年,全区50个重点征迁项目累计完成拆迁124万平方米,特别是受阻8年之久的省道201线国欢段860米征迁工作基本完成,塘北、铺尾、黄霞、苍口、西坡等5个片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签约和拆除。注重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妥善解决征迁户中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落实被征地农民失地保障政策,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安居惠民。秉承“建设人民城市”理念,致力旧城区改造,把安置房建设当作最重大、最紧迫的民生工程,采用BT形式提速安置区建设,向莆铁路、福厦铁路等11个安置区完成回迁,回迁面积20万平方米,苍然后度、西林下林、人民街北伸等18个安置区实现动工建设,确保“当年度拆迁、当年度安置房开工建设”。努力把安置房建设成为精品房,高质量配建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舒适度。积极构建市场加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卓坡经济适用房配建廉租住房一期被评为全国保障性安居“优秀工程项目”。不断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让生活困难群众共享城市建设成果。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棚户区、园中区、城中村改造,加快江口等小城镇试点建设,确保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重管理,创生态环境优美之城
生态优美、管理高效、安定和谐的城市宜居环境,是广大群众心中的美好向往,也是城市生态文明的综合反映,更是创建文明城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城区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
一是以景怡人。坚持“生态型城镇”的理念,突出涵江水乡特色,以重塑“东方威尼斯”为目标,全面实施内河整治疏浚工程,综合治理河道10.3公里,结合园林景观新建滨水亲水景观走廊3.2公里。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大力推进“四大公园”和“九大道路”的绿化景观建设,率先完成沈海高速涵江段13.2公里的森林通道建设,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注重街道建筑美观,科学布局城市绿道和慢道,做好“拆墙透绿”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打造“开门见绿、出门见景,船行水上、人在画中”的水乡美景。
二是以净育人。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加快市政环卫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城乡清洁工程和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力争2013年市政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针对城市建设管理现状,开展工程车辆“滴、撒、漏”专项整治活动。组织联合劝导队伍,切实加强占道摆摊、户外广告等违法行为整治。根据广大居民生活习惯,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收集服务。发挥示范街作用,教育发动群众,共同维护整洁的卫生环境。
三是以境正人。牢固树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启动实施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基层综治组织建设等43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扎实推进“平安涵江”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建设,“网格化”巡防实现区域全覆盖。调动群防群治积极性,继续发挥五大调解中心作用,完善源头化解和治理机制,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全市工作典型。推进全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诚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风尚。
三、重文化,创精神风貌高尚之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动力。涵江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不断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根本目标,着重优化“软环境”,继续完善“硬设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创城。
一是强化精神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为文化强区建设把握根本方向、提供思想基础。依托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闽中司令部,开展爱国爱乡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党员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挖掘、培育身边典型,不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明显,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以来,全区有16人上“中国好人榜”,12人上“福建好人榜”,仅2012年,就有4人上“中国好人榜”、11人上“福建好人榜”,上榜人数居全省市县区第一,区委文明办连续两年被省文明委授予“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优秀集体。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实现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通过政府自身建设自上而下提升涵江城市精神风貌,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锤炼涵江城市精神。
二是激发文化活力。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区“农民体育健身点”和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加紧文化馆、数字影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规划新体育中心、博物馆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性设施布局。广泛开展“电影下乡”、“戏剧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涵江车鼓、山歌俚语、十音八乐、文十番和民俗斋艺,推进优秀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展现涵江人文底蕴。逐步改变我区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构筑覆盖城乡的具有便利性、基本性、均等性、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学习有阵地,娱乐有舞台,休闲有去处。
三是繁荣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涵江工艺美术重镇优势,着力壮大文化企业规模,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设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园,扶持集友艺术框业、丹桂工艺、华昌首饰等龙头企业,提升涵江文化产业影响力。发挥国家科技县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地作用,促进文化和科技、制造等产业融合,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激发社会创造、创新活力。繁荣文化市场,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优、更有价值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