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创建〕
湖里区委书记 刘育生:
开展“五化”创建 释放创建能量
日前,湖里区出台了创建文明城市(区)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常态化、责任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区率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的一项规范化创建举措,也是激发释放文明创建能量的一次全新实践。
一、标准化建设,解决“创什么”的问题
调研发现,对文明创建认识不深、理解不透的问题还较为普遍地存在。不少人认为文明创建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吹口哨站马路、拿笤把扫马路。思想认识的简单化造成文明创建的盲目化、随意化和浅表化。有的单位创建内容不齐全;有的单位创建项目和考评指标结合不紧;有的单位创建标准就低不就高,经不起评比检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测评体系》理解消化不够。制定“五化”建设实施意见,并编辑成书,人手一册,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可以随手翻看对照,这样才能耳熟能详,熟稔于心。熟悉了测评体系,创建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创建的针对性就更强,创建的实效性就得到了保证。
二、精细化建设,解决“如何创”的问题
调研发现,一些单位虽然对测评体系做了全面的了解理解,但落实起来却不尽人意。面对上千条测评指标,有的工作不深入不扎实,有的大而化之简单了事。创建精细化,就是要对测评体系进行正确解读、分解和细化,把测评体系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工作,使测评指标与具体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因此,要把单一的测评指标细化成几项工作来做,使粗线条的工作变成细线条的工作;要对浓缩性的测评指标进行外延扩展,使抽象化的工作变成具体化的工作;要把描述型的测评指标转化为求真务实型的工作,使虚拟化的工作细化成实在型的工作。
三、品牌化建设,解决“平庸创”的问题
文明创建要出色,关键在于有特色、出亮点、树品牌。只有把文明创建的“蛋糕”做大,做得名扬天下,才能真正实现创建为民惠民利民便民。这要求我们,要敢于善于改革创新,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明创建品牌。要用创新举措让文明创建老品牌再出新彩,用新测评体系标准提升省市和中央级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的创建水平,让这些“老字号”焕发出文明创建的新生机、新活力。要精心培育文明创建的新品牌,让社区“小精灵俱乐部”、“文明小博客”、“城市学校少年宫”等品牌大放新彩。要竭尽全力打造文明创建大品牌,紧跟文明创建新步伐,根据测评体系的新项目新内容,及时培育出一批引领全市全省全国的示范点,把网络文明传播、“文明餐桌”、“厦门好人”、“福建好人”、“中国好人”等文明创建项目打造成湖里文明创建的闪亮名片。
四、常态化建设,解决“突击创”的问题
省检国检、考评排名,是检验文明创建阶段成效的重要手段。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迎检和名次才抓文明创建,而不是重在平时、重在常态,那么文明创建就会陷入形式主义,背离了“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这个本质,变得徒有虚名,必然走入死胡同。常态化建设,就是要坚决抵制为了迎检而搞“突击创建”的行为,要把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单位各部门日常工作之中,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创建工作,做到文明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齐头并进,互进互效。要做到抓职能工作不忘抓文明创建,用文明创建促进部门工作,达到互促互进。要改变文明单位一劳永逸的现象,按照省文明委新制订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学校、文明企业的管理,实现动态管理,做到能上能下,让文明创建干得好的单位和个人有甜头有奔头有靠头。
五、责任化建设,解决“推诿创”的问题
对于文明创建工作,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认真履责、勇挑重担、兢兢业业干好工作的,但也存在一些扯皮推诿的问题。责任化建设就是要解决责任不清、职责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坚持考评常态化,每两个月考评一次,督查情况和考评成绩输入台账,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做到在创建中考核干部,在创建中锤炼干部,在创建中使用干部,在创建中淘汰干部,让创建有功人员得到重用,让创建平庸的干部出局。要把创建工作纳入纪检监察,对那些不履职、不用心、敷衍了事影响创建成果的干部,严肃追究工作纪律。
开展“五化”建设,是湖里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出新成效、再树新品牌的有益尝试和必然要求,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工作过程,需要多实践总结、交流梳理。要有容忍小失误小失败的雅量,还要有推动先行先试的工作机制,更要有为敢于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人遮风挡雨的勇气,只有这样,文明之花才能常吐芳香,文明花蕾才能常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