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彰显特色抓典型。落实“三个示范”要求,敢做善成,许多重点工作出现了“地方现象”,打上了“福建烙印”。地方做法各展其长。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和总结的厦门点评制、福州省市共建机制、漳州一线工作法、泉州文明创建“五单”(列清单、发传单、开药单、对账单、给成绩单)工作法、三明对标应考百日会战、莆田校园绿色网室建设、南平先进文化进宗祠、龙岩红土地品牌创建、宁德创建工作约谈等做法,在破解难题、增进实效上开辟了路径,打开了局面。福建经验创新创造。厅堂悬挂家训、校园道德讲堂、海峡两岸关爱自然志愿服务论坛、文明小博客、福州数字青少年宫和激情广场大家唱、莆仙戏加演现代文明小戏等经验,在探索新路子、拓展新阵地中不断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得到中央文明办肯定。其中,文明小博客、校园道德讲堂建设经验被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在全国推广。
4.科学管理抓制度。适应发展要求,强化建章立制,推进规范管理。用制度规范统领全局。修订《福建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完善年度市县区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指标,组织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重在动态管理、及时推动。用制度创新形成导向。与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联合出台了《福建省道德模范金融服务实施细则》,与招商银行福州分行联合出台了《福建省文明单位(企业)和道德模范金融服务实施细则》。目前,已有8位道德模范的信贷申请获中国银行批准,27家文明单位享受招商银行专属金融服务。中央文明办宣传信息对此作了专门报道,近日又进一步了解整体运作。我省“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更加鲜明、更加有力。用制度探索推动工作。与省民政厅联合制定了《福建省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实施细则》,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工作,推行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开设志愿服务个人险、团队险两个特殊险种,为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
5.统筹联动抓机制。充分发挥协调、督查、测评三大机制作用,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高层协调分工部署。省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汇报,对这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进一步加强的方向和举措。省文明委领导赴三明专题调研城市创建工作,在一线指导,给基层鼓劲。省委文明办将年度重点工作和全国测评指标梳理细分到省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省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推动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部门督查推动落实。各成员单位围绕全年部署,按照“作出一次专题部署、开展一次专门沟通、组织一次专项督查、安排一次支持帮助、建立一项推动机制”的“五个一”要求,推动各项创建任务落地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大力实施德育提升行动,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一系列主题德育活动,做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团省委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在扶贫开发、助老扶幼、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形成了特色;省工商局着力解决无照经营、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黑网吧等顽疾,促进了市场环境的规范;省交通厅加强车辆运营管理,改善运输服务,大力开展道路交通整治,有效促进文明交通;省旅游局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旅游公益宣传,促进了文明旅游;食品药品监管、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都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支持和参与文明创建工作。基层测评促进提升。组织开展市县区文明程度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度测评,向党政一把手反馈情况,依托测评加温加压,促进工作提质增效。推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建立健全季度测评点评机制,找差距,摆问题,促整改。上述5个城市于8月接受了全国测评。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一是新形势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换档期”,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社会矛盾在一些领域更加尖锐,意识形态和道德领域出现新情况,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任务,如何改进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二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平衡现象长期存在。从区域看,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城市文明创建力度强于农村,沿海文明创建水平高于山区;从行业看,各部门重视程度不同,一些行业存在问题还比较突出,通过创建推动问题解决的力度还不大,效果还不明显。三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作仍比较习惯于发一般性号召,方式方法、手段措施有待进一步创新,特别是如何策划寓教于乐深受群众欢迎的创建活动,如何加强对薄弱环节、短板问题的攻坚,如何克服工作上的畏难抵触情绪等等,办法还不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采取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