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福建日报6月30日讯(本网记者 邓婕)拥有会员3000多人,10支专业化服务队,30余个固定义工服务点,近5000名特殊人士接受志愿服务……厦门市思明区“感恩生活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的推广,引领了一种城市生活新时尚
周末做什么?如果你的选择还是逛街、爬山等等,那就Out了。在厦门市思明区,周末去做义工,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现在做义工是一种潮流。”日前,首次报名参加思明区城市义工活动的李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看到身边人做义工变得越来越充实快乐,我也想尝试这种新型生活方式。”
“周末不是在做义工,就是在去做义工的路上”已是思明区3000多名城市义工如今的“潮”生活。
两代义工,步调一致
“以前,总感觉妈妈跟不上我的观念。”“小大人”欧玮雯说,“不过,做了城市义工后,我和老妈步调空前一致。”
原来,两母女都是义工,每周六必定准时出现在思明区城市义工活动现场。
“当义工已成为我们母女俩的习惯。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就有机会通过帮助别人,不仅从中获得快乐,还有机会接触不同人群体验不同人生。”欧玮雯的妈妈沈雅玲说,一次在开元街道残疾人就业援助中心,女儿学着做梳子,一上午下来,她感慨赚钱不容易。看着女儿身上发生的变化,她感到很欣慰。
33岁的许志仁和8岁的儿子乐乐,一个二星级义工,参加义工活动60小时以上;一个一星级义工,参加活动30小时以上。今年5月,许志仁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做义工是家庭成员间增进感情的好机会。”许志仁说,自2012年思明区发起城市义工志愿者行动以来,他周末就蹬辆自行车,载着乐乐,满城跑,去环岛路捡垃圾,到中山路劝导不文明行为,去爱心护理院、托老院照顾老人。
有一次,乐乐因为脚卡进自行车轮里受伤了,许志仁劝说他在家休息,可他倔强地说:“爸爸,没关系,我可以坐着为爷爷奶奶们吹陶笛啊,他们爱听。”于是,脚上裹着厚厚纱布的乐乐抱着陶笛又去参加义工活动了。“别的家长带孩子上公园、去游乐场,我和儿子去做义工,多时尚!”许志仁得意地说。
花甲老人,演绎“潮”生活
在厦门,花甲老人蓝永生名气很大。这不仅是因为他登上过央视的栏目,更是因为他长期坚守在轮渡服务点,是鹭岛奉献爱心的一根标杆。
每周六,蓝永生都要早早地来到轮渡。他总是随身携带一大壶热水、感冒药、创可贴、针线等等,给需要的游客。
在发现不少车主是因为很难在附近找到停车场才乱停车后,蓝永生找出提供停车信息最好用的热线电话和网站。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思明区文明办设计制作了“停车服务卡”,由轮渡服务点的义工向车主们发放。
“自己的一点小奉献,就能帮助到他人,何乐而不为呢?”蓝永生说。
“不做义工我可难受得很。”柯秀清老人虽然退休了,却比普通白领还要忙。这位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对做善事十分执着——无论事情大小,每天都要做至少3件好事。如今,她是思明区城市义工分支——“法庭义工”的一分子。
“为当事人引导时,不能简单地用手指指。要摊开手掌,身体前倾,给人礼貌的感觉。”柯秀清对“法庭义工”的服务有独特的见解。她的建议也帮助法院不断完善“法庭义工”礼仪方面的举措。
柯秀清说,给当事人端一杯热茶,在雨天递上一把雨伞,为当事人提供引导,这些看似琐碎的司法服务,都是善事。“现在,当义工很时髦,我这个老义工可不能落下,多做好事,人也会越来越年轻!”
记者手记>>>
成为常态,志愿服务才能走更远
2012年6月,当思明区推广城市义工志愿行动时,不少人并不以为然。然而,随着义工队伍不断壮大,人们改观了。
思明区城市义工活动之所以被认可,在于它通过开展活动逐渐培育、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即做义工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打破原本固定化、走过场的志愿形式,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状态。这样一来,志愿服务自然扎扎实实地落在受助者身上,让受助者免除了后顾之忧。
如今,思明区城市义工已成为一支包括公益、助学、敬老、环保等多元义务服务的公益组织,是厦门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爱心团体。这一团体的出现和推广,无疑在全国构建新型志愿服务模式中,有着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6-27“台胞义工志愿行”项目获大奖
- 2014-06-27“台胞义工志愿行”项目获大奖 受邀国家高峰论坛
- 2014-06-23南平市延平区义工协会义工看望茫荡镇困难户
- 2014-06-20思明区: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打造城市义工品牌
- 2014-06-16义工服务特色庙会 海沧“微志愿”亮相海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