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来稿选登 > 正文
山清水秀 邵武市桂林乡攻坚克难建设美丽乡村
http://wmf.fjsen.com 2014-07-18 18:13:34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文明风7月18日讯(通讯员 李光同)邵武市桂林乡位于武夷山南麓,是福建母亲河——闽江水系主要发源地,总面积156平方公里,现辖8个行政村,全乡1.2万人,有畲汉两个民族,境内海拔平均海拔7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有林地面积2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2%。是福建省首批环境优美乡、国家级生态乡和革命老区乡。邵武市桂林乡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乡村美、百姓富”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突破区位环境和资源财力等瓶颈制约,通过实施“四情”工作法,勾画出一幅山清水秀、政通人和的美丽新桂林。

动之以情,让村民理解信任

街道脏、乱、差的整治是桂林面临最大的难题,乡党委、政府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强化村民的主体意识,营造了“人人都是桂林形象,处处都是美丽环境”的良好氛围。

(一)开好两个层面会议。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级联动、重心下移”服务联系群众活动契机,乡村两级干部深入到每个家庭、召开座谈会160多场次,通过拉家常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给群众灌输,并请他们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结合国家生态乡创建契机,乡人大会议就河道、渔业、林木、卫生保洁等方面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并全票通过《关于打造美丽桂林加强生态管护公约》,河道电鱼、毒鱼、炸鱼、非法采砂以及林政混乱势头得到根本上的遏制,青山绿水得到很好的保护。

(二)完善好两支网络体系。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焚烧炉1座、垃圾填埋场8处,配备卫生保洁员18名、垃圾桶350多个、垃圾车8部,与所有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采取“户保洁、村收集、乡处理”进行垃圾收集,并通过开展评选清洁示范户活动、“以奖代补”等措施,达到街道干净整洁的长效管理效果。完善干部服务体系,把乡村干部服务基层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规定每周参加集体劳动不得少于2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终考评重要指标。桂林乡大街小巷美丽乡村建设第一线,乡村领导干部劳动的场面随处可见,乡村干部的真抓实干换来了是百姓的理解支持,深受感动的村民们主动加入到清理队伍,真正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如今在桂林,老百姓个个都是保洁员,不仅清理自家的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还主动当好别人家卫生监督员,保洁费收缴率达到100%。

(三)启动好两项关爱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全乡空巢老人有800多人,乡党委、政府成立空巢老人管理委员会,以“政府搭台、社会参与、老人互助”为原则,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15万元专项基金作为关爱经费,有效解决空巢老人休闲娱乐、生活照料、身心健康、权益保护等问题,形成了老人、群众与党委、政府一条心,许多老人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和家庭教育,乡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学生们的心理成长,在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之星、遵纪守法之星、敢拼会赢之星、乐善好施之星、群众口碑之星”的“五星”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美丽桂林建设的“小标兵、小卫士”。

结合村情,让乡土气息依旧

结合桂林实情,因地制宜,变废为宝,营造秀丽、古朴、和谐的桂林新形象。

(一)把脏乱差环境打造成绿树成荫景观带。对街道及房前屋后违章建筑进行全面拆除,在清理出的空地、闲地见缝插绿,种植了桂花、香樟、紫薇等绿化树木2万余株(棵), 在人行道上修建了花池160多个,池子上半部种植玫瑰、月季、杜鹃等观赏花卉,下半部放置垃圾桶,并由2名园艺专业毕业的乡干部进行对花木进行修剪,聘请了3名村民进行管护。如今走在桂林街上不仅看不到垃圾,还看不到垃圾桶,为村民营造了清爽、舒适的生活空间。

(二)把险弯陡路打造成生态安全墙景观带。结合山区道路蜿蜒崎岖,交通安全隐患多的实际,把最险、最弯、最陡的3公里长临崖临水路段,仿造长城形状建生态防护墙,并在城墙上刷写安全提示温馨标语130多条,装配了广角镜、路标、减速带等防护设施,既节约了建设成本,消除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又让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感受长城雄伟壮丽的风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把臭水沟打造成鲤鱼溪景观带。过去由于没有固定的垃圾处理场和保洁队伍,村民图方便都把河道当成了天然“垃圾场”。作为福建母亲河——闽江水系的主要源头之一桂林河,一度是垃圾成堆、河水浑浊、鱼虾稀缺。经过治理,清澈的溪水不仅有人工放养的3万尾红鲤鱼、草鱼、罗非鱼、中华鲟,更多的是数以万计的天然河鱼、螃蟹、甲鱼、蝾螈等原生态物种,鱼儿活像一个淘气的小孩,时而静止歇息,时而缓缓散步,时而箭步穿梭,如风般像在镜子一样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如今保护水源、放养鱼苗成为村民自发行为。

顺应民情,让民众共享成果

突出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

(一)接地气打造休闲乐园。受地域、财力等多种因素制约,桂林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异常“贫瘠”,一般只能“蜗居”在家看看电视、打打麻将。乡党委、政府积极打造三大主题公园,一是建设“健身公园”,主动开放政府设施,与百姓接地气,将政府大院门前的荒草地修建成对外开放的群众公园,并把原来政府专用的塑胶篮球场、气排球场、健身场所、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免费提供使用,并经常性举办球赛、卡拉OK赛、播放广场电影等活动,营造和谐氛围;二是建设“百果花园”,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危小”竹制品厂收购拆除,种上樱桃、大枣、红李、银杏等名贵果树100余种,既消除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企业,又让村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三是建设“水上乐园”,利用闽江源头殳山溪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征用5亩荒地修建游泳池、冲浪等水上游乐设施,让孩子和村民有了安全嬉戏场所,桂林也成为全市群众娱乐活动功能最完善、最丰富的乡镇之一。

(二)免费改造街道房屋外景。在老百姓不要出一分钱的前提下,乡党委、政府为桂林中心村街面116幢房屋进行免费“美容”,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外墙水泥漆色调、统一安装铝合金门窗、统一制作烫金春联、统一门前绿化、统一星光夜景,不仅架设了新式路灯,还在街道主要建筑物、树木、绿化带中铺设LED彩灯,在河道安装音乐喷泉,使得环境优美的桂林之夜更加多彩,山水生态园林乡村地位更加凸显。“白天净、晚上绚”成了美丽桂林建设的一张“新名片”。此外“写生街”、“葡萄街”、“写生宾馆”、“民俗馆”、“展览厅”等建设工程逐步展开,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三)抓好三大基地建设。1、高校写生基地建设。主动与高等院校对接,依托乡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创办以“绿”为主元素的桂林殳山写生基地和以“古”为主元素的横坑古村写生基地,高校写生基地被纳入南平市2014年迎接高铁时代重点项目,桂林也被列入省、南平市大学生见习基地、摄影基地等。目前已与包括福大、师大、农林大等省内外40余所高等院校成功对接,全年可招徕师生超过10万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桂林村民纷纷返乡,回家创业,桂林街道呈现出繁荣的场景。高校写生基地的建成创出了一条山区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抓住横坑和桂林两个写生基地试点成功经验以及向莆高速铁路开通契机,加大写生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招校引生”力度,新规划5个行政村16个古村落,做到步步有景、处处入画,带动全乡产业均衡发展。2、休闲养生基地建设。依托桂林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老年人养生休闲游。夏秋节气的桂林就是一个天然氧吧,基本不要电风扇、空调,晚上还要盖被子,是休闲避暑的绝佳地方。同时把太极文化融入到养生和写生活动中,在桂林建一所太极拳培训中心,让所有来桂林写生的大学生和养生的老人免费参与这项活动,通过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邵武、喜欢邵武、想来邵武。3、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抓住中央农业土地政策改革契机,结合大量土地、林地富余的实际,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将闲置土地林地集中开发,注册600万元组建桂林生态农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带动农民650多户,生产涵盖毛竹、茶叶、蔬菜、螺蛳、泥鳅、冷水鱼、甲鱼、土鸡鸭等农业产品20多个,有生产示范片9个(每村1个),其中生态农场9号基地是把桂林乡政府周边200亩闲置土地和370多亩山地进行集中流转,养鱼、种植荷花、黄花菜、红枫、桃花等树种,打造花田、花海等观景平台,既推动了写生和养生业发展,又盘活了耕地和林地,解决留守农民的就业问题。

激发乡情,让发展提速升级

项目支持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源泉,社会参与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补充。乡党委、政府巧借外力,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一)主动对接要项目。通过积极策划、挖掘人脉和社会资源,成功对接了一批项目和资金,先后铺设了余山余家坊至盖竹渠岭下4.6公里长的环乡网络公路,从而打通了横坑、余山、大岭等5个村与外界的快速通道,新建乡综合服务楼、卫生院大楼、8个村20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4个村3900亩土地平整、25个村组水毁道路、桥梁的修复和重建工程,4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巧借外力使得一大批难点、热点民生工程得以实施。

(二)以干得助赢项目。桂林乡是邵武最偏远的乡镇,各类项目资金较其他乡镇相对少,更没有什么项目试点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上面对同一起跑线,桂林干群只有默默的干。从扫大街开始,乡主要领导带头,把每一件小事都认真对待,让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圆满,不仅赢得了民心,还赢来了上级以及林业、环保、交通、农办、建设、文体、供电等多个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桂林的绿化树木、垃圾筒、塑钢栅栏、红鲤鱼、路灯、健身器材等等都靠帮扶,据不完全统计,超过千万元。正是借助部门的鼎力相助,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顺利实施。

(三)社会力量送项目。发挥桂林在外创业人士多优势,打好“友情牌和乡情牌”,利用他们的资金、信息、先进理念以及乡土情结发展桂林、美化桂林。在整个美丽桂林建设中,小到牙刷口杯,大到凉亭廊桥都有乡贤出资,如汇聚木业老总吴小樵出资20万元新建凉亭,华盛广告老总黄少华出资30万元新建仿古廊桥,扬名坊村民自筹资金80万元新建生态路。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桂林籍企业家和普通乡亲都用不同的方式来关心和回报家乡,成为美丽桂林建设的生力军。 (邵武市桂林乡供稿)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