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冯潮华:
打造社科普及品牌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宣传和普及,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接受、掌握和运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省社科联作为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近年来,始终坚持“两个巩固”,始终坚持从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高度,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积极开展系列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形成了“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社会科学在你身边”普及咨询活动、“《福建日报》求是论坛”、社科普及周、东南周末讲坛等社科普及品牌。其中“东南周末讲坛”作为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服务,自2006年开始,由省社科联与省图书馆合作建设,通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八年来,累计开设讲座近600多场,直接或间接受众近百万人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被誉为家门口的百姓学习大课堂。
一、 坚持把握方向,努力传播正能量
八年来,讲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不断满足听众的需求、传播先进文化作为工作目标,有针对性的开辟专题讲座,大力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一是大力宣传形势政策导向。围绕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开设了“时政热点”、“经济法律”专题,举办了“纪念百年辛亥”、“纪念建党9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十八大精神解读”等系列讲座,在第一时间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和理论知识,及时解疑释惑,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举办了“从蔚蓝走向深蓝——中国海洋战略的回顾与前瞻”、“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南海争议的由来与现状”等专题讲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听众的爱国意识。
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依托省内高校众多,人才聚集的优势,结合我省所在区域的特点、特色安排讲座。开设了“闽台文化”、“闽台交流”专题,先后举办了 “严复思想”、“海洋文明”、“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福建土楼文化”等具有鲜明福建特色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加深了听众对福建省情的理解。举办了“两岸一家:福建海洋文明在台湾的延续”、“华侨为何称唐人——闽台豫祖根渊源研究”、“闽台姓氏源流与血缘认同”等专题讲座,以专业的角度、平实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解析闽台关系。
三是积极传播人文自然知识。围绕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宣传,开设了“经典解读”、“名人名家”、“文艺赏析”、“教育科普”、“健康生活”等专题,讲座主题涉及人文历史、名人传记、环境保护、中外文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先后举办了《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系列讲座”等讲座,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举办了“城市垃圾之困的思考”、“ 绿色交通解码”、“空气净化的奥秘”等讲座,进一步宣传普及了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听众在开拓视野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二、坚持面向社会,推进服务常态化
八年来,讲坛秉承“让学术走进百姓、让知识开阔视野、让文明净化心灵、让文化丰富生活”的讲坛宗旨,注重强调学术成果的大众化、专业知识的通俗化,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努力推动讲坛的常态化运作。
一是注重针对性,加强讲坛活动的统筹规划。作为讲坛主办单位,省社科联、省图书馆把大讲坛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每年都制定了讲座规划,有具体管理措施,每场讲座有专人负责,有专项财政拨款,保证了讲坛的正常运转。专门成立东南周末讲坛选题小组,组织确定年度宣讲题目,在每年年底前下发给省内高校,有针对性的征集下一年度讲座专家与演讲题目。建立讲座专家学者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专家学者的个人资料、听众反映以及具体组织此次讲座的经验和问题,便于今后改进。
二是注重公益性,努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讲坛始终立足公益性,坚持定时开讲制度,每月四期,密度合理,且每场讲座都安排在周末,相对固定在福建省图书馆举行,并在《福建日报》开辟专栏发布预报,推介讲座专家、内容,最大限度地方便听众。实行免费观看,无论主讲人层次多么高,参加人数多么踊跃,主办方始终坚持公益、免费、开放式办坛,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听众。推动听众与专家互动,在讲座结束时,精心设计现场提问、奖品赠送、听众反馈等环节,加强了双方的交流,提升了讲座的实效。
三是注重吸引力,邀请名家名师开设讲座。为了适应广大群众日趋提高的知识需求,讲坛在聘请主讲嘉宾时,除了注重挖掘福建人文优势,精选本地老师,还不定期的安排国内权威人士、知名专家学者来闽,为广大市民带来最新最准确的专业信息。八年来,先后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易中天、马瑞芳、毛佩琦、岳南、王渝生、张国刚、林华,省内著名学者孙绍振、周宁、张善文、马照南、卢美松、苏文菁等数百位专家学者,涵盖了文学、科技、音乐、民间艺术等众多领域。这些专家、学者的讲座,理论水平高、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和弘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人文素养。
三、坚持拓展受众,不断扩大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拓宽受众面,省社科联十分重视加强多方面合作,积极推进成果开发运用,并利用一切有效的方式,不断扩大东南周末讲坛的影响力。
一是实行联动拓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讲坛规模做大做强。先后与部分高校、机关、企业设立的讲坛达成了共建协议,每年都开展讲坛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进军营等“六进”活动近20场,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积极推动各设区市、县(市、区)社科联设立各种普及性讲坛86个,打造了厦门市的鹭江讲坛,福州市的闽都大讲坛,漳州市的芝山讲坛,龙岩市的红土地讲坛,泉州市的市民文化大讲坛、莆田市的莆阳讲坛等一批基层地市讲坛品牌,并由省社科联牵头,实现了省地市的讲题、师资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扩展了讲坛的社会效应。紧密对接省科技·人才活动周、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宣传推广活动等大型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进一步扩大了讲坛的影响力。
二是加强媒体宣传。为提升东南周末讲坛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省社科联重视与新闻单位合作,借助媒体力量,实现网络、报纸、电视立体式宣传,进一步吸引市民参加讲坛活动。自讲坛开办以来,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福州晚报》、东南网等,都对讲座实况进行了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大大提高了东南周末讲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促进成果转化。省社科联积极扩大讲座衍生产品的开发,促使优秀社科普及成果实现了进一步扩散和转化。把讲坛中的精品讲座成果汇编成《东南周末讲坛选粹》,共出版4期,发行2万多册,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将讲座全程摄录,制作出多媒体光盘《东南周末讲坛集萃》,发行数千套,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东南周末讲坛的文化大餐。注重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在省图书馆主页设置“东南周末讲坛”讲座专栏,定期发布最新讲座动态,刊登讲座信息,并实现了视频点播。完善讲座学习积分机制,开展评选“学习之星”,让听众成为讲坛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培育关心、支持和参与讲坛发展的社会氛围,不断满足广大市民日益高涨的求知意识和学习热情。
八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八年的历程步步坚实。历经八年的打磨,东南周末讲坛以它良好的文化效应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它知识普及、人文教化、言行示范、精神引导等综合功能,先后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之“图书馆公共服务奖”、“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等荣誉称号。乘着十八大的东风,省社科联将继续乘势而为、开拓进取,共建共享、优质服务,努力推动讲坛在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取得新的成绩,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