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启彤:
回眸老典型 展示新面貌 探讨新发展
首先,对会议的盛情邀请并安排我发言,深感十分荣幸。
我认为经省委同意,由省文明委、光明日报主办,三明市委、市政府承办的纪念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三十周年研讨会,意义重大,是回眸老典型、展示新面貌、探讨新发展的一次盛会。应该说,我们的各级领导三十多年来一以贯之地认真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指示与要求,过往所做的工作与当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是与小平同志提出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是与习总书记号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筑梦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百姓富、生态美”的一系列要求相一致的。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三明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改革发展成效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地级)领导下,目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两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开通了快速铁路,明年三明机场将建成通航;集体林权、公立医院、农村金融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获得全国综治“长安杯”,跻身全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12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原中央苏区规划范围;在全省率先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在全国率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万寿岩古人类遗址获批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市图书馆、艺术馆、青少年宫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扎实推进。老典型经历了创建与发展,总结与推广的历程,有了许多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它的历程充分体现出了“贵在坚持”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是1979年11月由永安县委书记的岗位上调任三明市委书记的,也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调去的,那时三明还是县级市。记得当时永安、三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都由我主持传达。在此之前,和全国各地一样,我们都在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学习、讨论。到了三明之后,我首先和孙贞贵同志等市委一班人经过学习,统一了认识,将大街上的一条大标语,即“把三明建设成大寨式的市”以及“先治坡、后治窝”之类的标语口号取消,这标志着我们市委工作思路的大转变,并由此拉开了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序幕。三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省委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得到了时任省委常务书记项南同志坚定的支持、热情的鼓励与细致的指导。记得1982年1月在福州召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他在会上说:“今天我系统地听了三明(时任市委副书记何吟同志)的介绍,我概括了三句话:三明三明,为了人民;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会后,根据项南同志建议,主办单位组织了三明等地在会上发言的同志到全省各地作巡回报告,将先进经验推向全省。今天,当我们回忆起这些往事时,非常怀念这位可敬的老书记、老领导。1982年4月中宣部、团中央在京召开“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总结会,十七个城市参会,只有三明、沙市是县级市,其余均为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仲莘和我等几位同志参加大会,我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1983年我离开了三明,奉调福州。1984年在三明召开的全国“五四三”会议我参与了筹备,没有参加会议,因为我已在福州任职,且三明小市变大市,原三明地委书记邓超同志长期在三明地区工作,对情况很熟悉,也很有水平,由他参加了这个会议。记得2001年为迎接建党80周年,中央拍了一个纪录片——《丰碑》,讲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段时,就是从三明的“五四三”活动开始讲起的。当时有关方面找到我,希望我能说一说当时这方面的事,但我觉得不便由我来说。后来中宣部和时任省委书记宋德福同志专门找我谈话,还是希望我能说一说,这样我就和现在的三明市人大主任、当年的三明市委宣传部长徐铮同志一起去参加了这一段的拍摄,如需找资料,这一段是可供参阅的。
看了《三明经验可以燎原》、《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以及实地参观点的所见所闻,结合平时我对三明市两个文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实际状况、所取得的成就的了解,我对三明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新成绩、新进展感到非常高兴,对前面几位同志的发言均表示赞同,他们的讲话中不乏真知灼见。由于时间关系,我简要地谈几点意见和体会,供研究时参考。
一、三明市是光荣的红土地,是共产党一手建设的新兴城市。
福建解放前没有三明市,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放福建、建设福建,选择当时的三元与明溪两个县合并为三明。这里是福建解放后最早的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曾经是全省九地市中名列第一第二的,文革前也是第三。历史上是没有基础的。市区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镇,“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衙门打板子,全城听得见”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明溪县也是很小的。1961年,朱总司令短暂到过三明,即席哼了几句诗:
上饶集中营,拘留尽群英。
军渡长江后,迁移到三明。
多少英雄汉,就地遭非刑。
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
将此杀人地,变为工业城。
这就是对当时高度概括的一个很形象的写照。
三明市从建市到现在,每个阶段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建设起来的,每个阶段的脚印、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就不可能有三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开展及“五四三”会议。从根本上说,当时三明就是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很多事都是对文革中的倒行逆施作有针对性的坚决的纠正,所以一下子就受到群众的支持与赞扬。
三、没有邓小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没有他老人家出来讲他要做科学技术的总后勤,就没有我们要做城市人民总后勤的认识和提法。
四、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没有从当时最迫切的“脏、乱、差”抓起,就不可能有“五讲四美三热爱”。如不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生活抓起,哪有生产的积极性。记得我们当时经常学习毛主席的一篇文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文中谈到汀州市政府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于群众生活一点不理。汀州市群众的问题是没有柴烧,没有盐买,有些群众没有房子住,那里缺米,米价又贵,这些都是汀州市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十分盼望我们帮助他们去解决。汀州市工农代表因为几次会议只讨论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完全不理群众生活,后来很多人就不高兴到会了,会议也就开不成了。扩大红军、动员运输队因此也就极少成绩,因为百姓没有积极性了。这篇文章让我们极受启发。毛泽东同志还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见中外记者会上说的一段话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话告诉我们,共产党就必须为人民谋幸福,不然,人民怎么拥护你执政呢?习总书记的这一段话与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当年的三明就是从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住行医等各方面抓起,抓得很具体,真正抓出了成效,也就是现在讲的: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关注民生和促进和谐,都是现代的语言和理念,那个时候还没有提出来这样的词汇,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却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不是三明的高明而是党的一贯的要求。所谓促进和谐,就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警民关系、医患关系,总之人与人的关系改善了,社会风气好了,人的精神面貌变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五、狠刹歪风邪气。如果不刹歪风、树正气,就不可能有一系列公平、正派、阳光、透明的事情。
六、当时相当一部分干部有文革后遗症,面对许多问题不敢管、不愿管,恰好这时上演了一部电影——河南豫剧《七品芝麻官》,片中牛得草扮演的那位县令博得广大群众的赞赏,他敢抓敢管,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市委就把全体干部组织起来反复观看电影,开座谈会,谈观后感,许多人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提出我们都是党的干部,不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不如回家卖红薯去。这场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干部队伍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福建文艺报专门报道了这件事。当年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突出解决现在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的问题。
七、精神生活是人民迫切要求,没有必要的文化、休闲、活动的地方、场所,不去开展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社会就很沉闷,就容易惹事生非,诸如赌博、酗酒、看黄色录像等等。
八、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过去是这样,现在仍是这样。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积极性,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相互关联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并不是说其他工作都不重要了,可以一俊遮百丑了。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九、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我和许多同志一样都认为,不论干哪一行哪一业,只要党委重视,一把手亲自抓,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民都重视,事情再难也不是问题,天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如果只是停留在部门去抓,分管的人去抓,群众也不太愿意干,那就什么也办不成了。只有形成多数人管少数人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风气、形成制度。
我学习党的指示,喜看三明市和全省的许许多多地方,深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很重要,软件更重要”。
现在习总书记、党中央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筑梦工程,不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也是最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衷心祝愿三明市和全省的两个文明建设都更上一层楼,按照建党和建国两个一百周年的目标要求,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