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何星亮:
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从“三明”经验看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明市是具独特文明基因的城市。三明市作为全国性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已经有30年的历程。在30周年之际举办研讨会,很有意义。
一、“三明经验”的意义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30年来,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起到示范的作用。回顾成绩,可以增强自信、振奋人心;总结经验,可以归纳理论、提升水平;查找不足,可以吸取教训、防患未然;谋划未来,可以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推广经验,可以由此及彼、普及全国。
(一)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注重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30年来,三明市始终突出以公民道德和核心价值观培养人、引领人,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六联”育人工作机制,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方式,创造“幸福成长工程”等,把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三明人素质高,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30年如一日、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的结果。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建设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我国目前部分人道德失范,价值失落,诚信缺失,忠孝不倡,廉耻不分,善恶不辨,贪官成群,腐败成风,主要是文明素质低下造成的。
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素质。只有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把人培养成为有道德、有修养、人格健全、精神充实、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开明包容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和谐、政治清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有可能复兴中华民族。
(二)继承优良传统,以文化和道德塑造人。如何做一个文明守法的人?中西文化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中西文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是伦理型文明,西方文明是法理型文明。中华文化主要以伦理道德塑造人,强调治国安邦的要务是教化百姓和官吏,以“五常”、“四维八德”等教育人,通过教化、修养来提升人的自律意识,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通过教化使每一个人都明廉耻、知忠孝、讲信义、明是非,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孝子良民,成为具有中华道德的人,自觉遵规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这种自律意识的形成可称之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驱动下形成的。西方文化注重法制建设,通过制订周密细致的法律来塑造人,以培养一个守法的公民为基本目的,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自律意识和行为可称之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约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个百姓都成为一个守法的人。中西两种不同的育人方式均有优缺,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优点,借鉴西方的长处,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0年来,三明市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道德塑造人,以文化激励人。从小孩抓起,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方式,坚持以德化人、润物细无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好人建设”活动源远流长。开展“好人建设”活动,树立道德楷模,是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好人在行动,好事在身边,满意在三明”为主题,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打造道德高地,内外兼修,崇德向善。在好人建设中传播文明,提升道德水平,先后有64人和65人分别荣登“中国好人榜”和“福建好人榜”。
传统社会注重树立典型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典型人物的意识和行为约束自己。例如,象征“圣贤”的尧、舜、禹,象征“智”和“忠”的诸葛亮、象征“勇”和“义”的关羽,象征“忠”和“爱国”的岳飞等,通过各种方式,使全国各地家喻户晓,成为学习的榜样。传统社会往往把道德高尚的人称之为“好人”,三明的“好人建设”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关键
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是我国当代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但是,如何复兴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中国梦,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关键。
(一)精神文明具有超时代性。不同层次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文明具有时代性,有些文明具有超时代性或永恒性。从广义文明而言,一般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文明时代性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制度文明也具有时代性,如奴隶社会实行奴隶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制度文明。
精神文明的许多要素具有超时代性的特征,如优秀的民族精神、核心价值、伦理道德等具有永恒性。古代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仁义礼智信“五常”等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不受时间的影响,具有超时代性。尽管历史上不断改朝换代,但主流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民族精神等,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一样,具有超时代性的特征。
(二)精神文明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复兴的标志。精神文明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文化关乎民族的盛衰。”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没有血脉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壮大,因此,中华精神文明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只有实现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中华文明才有可能真正复兴。
(三)精神文明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存在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和社会风气不正等问题,主要是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协调引起的,物质文明的现代化过快,而制度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滞后。整体论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像一个机体的各种器官,如人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一样,各自发生功能,共同维持一个整体的存在。一旦某一系统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系统,社会便成为病态社会。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速度跟不上物质文明的现代化速度,必须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
(四)精神文明的变迁是文明体系变迁的关键。从大文化或大文明的概念的角度而言,任何一种文化都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亦即表层、中层和深层。表层文化属于技术系统或物质系统,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中层文化属于社会系统或制度系统,是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人与人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深层文化属于心理系统或观念系统,它是体现人与心理关系的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它是内隐的,无形的,不易觉察的,它是潜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观念、意识、信仰、知识等。
文化空间的三层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深层文化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的核心层。中层文化起到联结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的作用。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先有观念、意识等,然后才有实现这些观念、意识的行为活动,才会产生与之有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例如,宗教信仰,先有神灵观念和信仰,然后才会有祭祀神灵的礼仪,才会建造神庙,塑造神的偶像等。在文化变迁中,深层文化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深层文化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整个文化结构的变化。
无论是社会稳定还是经济发展,都与人的观念密切相关。西方一些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16世纪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密切相关,它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更新了宗教观念,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和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换,首先必须转换观念。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较大的区别,现代社会具有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商品化、均富化、福利化、理性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等特征。传统社会的竞争意识淡薄、积累和再生产观念缺乏、宗教意识浓厚以及轻利保守的价值观,与商品性、竞争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必须大力发展和传播当代先进文化,消除落后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生产、消费等意识,增强人们的现代知识和理念,增强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和成就动机,使各族人民崇尚科学理性和文明进步,反对愚昧无知迷信,以现代知识、现代理念、现代价值作为各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观念层面解决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问题。
(五)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是复兴中华文明的基础。中国历史上以文明立国,被誉为礼仪之邦。传统社会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以价值为导向,从小溉输主流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十八大召开之前,学术界曾讨论如何深化改革问题。有的学者提出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有的学者提出以社会改革为突破口。笔者在2011年两会期间提交 《深化改革,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的书面发言,后以《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发表在《人民论坛》上。不久,《中国政协》杂志编辑打来电话,说有的领导对我的观点很感兴趣,希望我把该文修改压缩,并以《以价值为导向深化改革》为题,发表在《中国政协》上。该文提出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斗争为导向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前两种导向的社会都是不健康、不正常的社会,今后的改革应以价值为导向。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政治不可能清明,经济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人民不可能幸福,社会不可能稳定。只讲利益不讲价值的国家,不可能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建议在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规范文化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行为。
所谓以价值为导向,也就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以精神文明统帅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恢复和继承中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只有恢复和继承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才有可能复兴中华文明。
(六)增强文化自信,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精神文明。100多年来,批判、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不少,有些学者对自己的文化完全没有“自信”,甚至提出“全盘西化说”。直至今天,主张“全盘西化”的仍大有人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丧失信心。
因近代中国衰落便否定传统不是科学的态度。事实上,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相比,具有自己的优越性。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说明中华文化历史上比古希腊罗马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强;二是中国历经二千多年而保持统一,而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也说明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三是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在19世纪之后,中国才开始衰落。我国的历史独一无二,中华文化曾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中国曾是世界强国。据有关资料,近在1820年,中国占全球GDP的30%。四是在世界几个大文化传统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世界上三大宗教都可以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能够与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和睦相处;五是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古文献资料最为丰富的,不仅记载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而是记载和周边许多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周边许多国家的早期历史,都必须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找寻,如中亚和南亚许多国家的早期历史等。
因此,应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否定传统,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必将丧失自己的优秀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不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
三、结语
三明市3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经验具有普遍性,值得推广。
解决当前的种种社会问题,保障国家朝着健康、进步、和谐的方向发展,仅靠法治是不可能根治的。法治治标,德治治本。法治以刑罚为基础,制裁在于政府;德治以道德为基础,制裁在于社会。法律约束个人行为,在于强迫;道德约束个人行为,在于自愿。法律控制的实施有一定范围,仅能控制人的明显的外在违法行为;而道德不仅能控制外在的行为,而且能凭良心和耻辱感控制一切内在的、细小的行为。法律控制的目标仅在于维持现实的社会秩序;道德的目标则在于维持秩序之外,又有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有道德的人能够自觉遵规守法,没有道德的人总是钻法律的空子或违法乱纪。不重视道德、不讲廉耻、不讲诚信的社会,不是文明的社会。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政治不可能清明,经济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人民不可能幸福,社会不可能稳定,国家不可能长久。古人说:“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后汉书·种岱传》)
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是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的梦想和希望。防止中华文化为西方文化的同化,必须保护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华文明重人文、重伦理,而西方文明重科学、重法制。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称古代中国为“文明实体(civilization entity)” 国家。梁启超曾说:“西洋人注重人同物的关系,所以物理学很发达;中国人注重人同人的关系,所以事理学很发达。” 中华文明重人生、讲入世;重伦理,讲道德;重修养,讲人格。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归宿点。香港中文大学原副校长金耀基曾说,中华文明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明是“成物之性”。应该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恢复文明大国的地位,确保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并行发展、永世长存。这是海内外所有华人的共同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