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创建〕
武平县委书记 王建生:
着力“五个提升” 促进全面发展
近年来,武平县围绕建设实力、宜居、幸福“三个武平”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把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作为提高县城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着力“五个提升”,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合理规划,着力品位提升。确定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吸引内陆地区资源要素、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东西延伸、南北拓展”文明城市创建规划,着力打造闽粤赣边县域中心城市。硬件方面,合理规划建设道路、广场、公园、水景、绿地等基础设施;软件方面,通过开展城区“六乱”整治、倡导“四归”等措施,有较克服县城容量小、承载力不足、交通拥挤堵塞、环境卫生保持难等问题,实现县城“量”的扩张,拓展县城发展框架,县城面貌初步实现了“绿、净、美”,县城功能不断迈向“便、捷、优”。
二、深化宣传,着力内涵提升。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等就理想信念、革命传统、责任意识、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开展专题讲座,对干部群众进行培训、宣导。在市民中心设立“道德讲堂”总堂,各级文明单位、乡镇、学校、社区均开设“道德讲堂”活动,有力增强市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意识。开展推荐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活动,以道德模范为原型拍摄微电影,编印公民道德教育系列丛书,举办身边好人好事与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树立道德标杆,弘扬社会正能量。开展“行德送福工程”活动,鼓励先进人物依据自身能力和特长参加公益活动,带动身边人“学好人、当好人、做好人”。出台《武平县帮扶和礼遇道德模范实施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方式,着力解决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三、构建网络,着力基础提升。文明城市创建,重在基层基础。构建学校德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未成年人德育网络,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基础工程。三年来,投入2.6亿元,完成全县中小学校安全工程建设;建设县青少年宫、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场所,并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投资40万元建成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组建了一批心理健康辅导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公益性、专业化的的心理健康辅导、心理评估及心理教育培训服务;承建了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自建了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了县域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
四、城乡共建,着力整体提升。以全国文明县城创建为龙头,全面开展全国优秀旅游县、全国金融生态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的“八城联创”活动。开展“文明乡镇竞赛”活动,将“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讲堂、“文明餐桌”行动、网络文明宣传志愿服务等内容纳入竞赛活动,并对全县17个乡(镇)进行竞赛活动考评,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村级组织建设考核体系。开展“七项共建”活动,文明单位对文明村(居)在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阵地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扶。
五、志愿服务,着力活动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方面。武平县出台了《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工作方案》,截止目前,已组建志愿服务队175支,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7908人。建立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队,当前注册志愿者200余人,参与中国文明网、文明风网、文明闽西网、武平人论坛等主流网站讨论。发动“身边好人”加入了福建好人微博群,通过QQ群、微博发贴等方式向网民发送正能量,不断推进网络文明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志愿服务示范站建设,在城区各社区(小区)、广场(公园)、长途汽车站、二级达标医院、学校、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敬老院等设立了19各志愿服务站(点),为志愿者开展活动搭建了活动平台。广大志愿者围绕服务社会,结合“我们的节日”,广泛开展送温暖、文明交通劝导、无偿献血、扶助残疾人、关爱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县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武平供电公司“微笑之星”志愿服务队等做法在福建电视台《福建志愿者》栏目专题播出。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建文明县城是时代的要求,民众的愿望。武平县将不断深化创建活动,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加强建设,优化环境、科学管理,进一步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树立武平良好形象,打造武平文明品牌,争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编辑:游立华 郑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