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近年来,志愿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身边,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被人们渐渐熟知。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收获良多,他们也用发生的身边的一个个故事,诠释“志愿”意义。
“太西阳光”公益组织成员张毅
在公益事业中寻找自己
17岁,他藏起同龄人常有的叛逆,把“帮助”变成与人交往的纽带;17岁,他的大爱情怀异常“早熟”,已在公益道路上走了足足3个多年头;17岁,他的青葱岁月里少了情窦初开、少了踌蹴迷茫、少了无边幻想,却多了对留守儿童的牵挂、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对爱心活动的操持……
张毅,毕节民族中学高二年级学生、毕节“太西阳光”公益组织最年轻的志愿者。这名17岁的少年,他的记事本里记载着的,是对公益事业的热忱和执着。
初识公益组织是在2011年,那时的张毅还不到14岁。从小深受祖父“救世济人”思想影响的他,对公益有一种莫名的崇仰。因而,当见到有公益组织进行爱心捐助时,他萌生了参与其中的想法。于是,张毅在那年加入当时毕节一个叫“爱+1”的公益组织,开始了他的志愿者生涯。
原本对公益一知半解的张毅在接触到各种公益活动之后发现,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因为随着认识的加深,他发现就在自己的身边,竟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于是,自发捐款、爱心倡议、慷慨解囊……成为他生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张毅的最初理解里,公益其实就是帮助他人,帮助贫困的山里孩子、残疾老人,乃至身边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同学。然而,要真正帮助到他人其实并不简单。就如其所说:“世界上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有人急需物质,有人急需精神补给,我们所提供的那些善良,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心中有这样的理解时,已经是2013年。那年,“爱+1”公益组织解散,张毅加入了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大学生组织的“太西阳光”公益组织,成为其中最年轻的成员。
那年,张毅15岁,但他已经可以自发组织志愿者开展“慰问毕节福利院”活动、组织爱心募捐活动、发动边远学校“梦想图书馆”建设;他还会以实际行动感染身边叛逆的“问题学生”,让他们找到人生的目标;他也会在每一次到贫困山区开展爱心捐赠活动时,带动大家开展“感恩演讲”,让参与者们真正感悟到“爱心”所蕴藏的真正意义……
在志愿者生活里,张毅所组织的爱心捐赠不计其数,所筹建的“爱心图书馆”惠及七星关区、赫章、威宁等农村小学,帮助过的困难学生远及四川等地。
当看到那些曾经“游手好闲”同学重树理想和信念时,当看到山区留守儿童们一次次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时,当走进某个边远的乡村小学暮然发现那里竟也有自己发动捐建起来的“爱心图书馆”时……张毅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离开公益这条路了。
张毅说,14岁到17岁,他其实是在寻找自己,17岁以后,是为了证明自己选择公益这条路是对的。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