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创建〕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 王蒙徽:
要把学雷锋活动更好坚持下去、广泛发展起来
志愿者的行动让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厦门温馨包容、文明友爱、诚挚向善的城市形象,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分不开;厦门精神是包含全市46万名志愿者在内的厦门人一点一滴凝聚塑造出来的。我市不少志愿服务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发展却很快,说明志愿服务是符合群众需求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要把学雷锋活动更好坚持下去、广泛发展起来。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要与群众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服务做得更加精准;要与鼓浪屿申遗更好地结合起来,彰显鼓浪屿“文化社区+文化景区”的特色;要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动全体市民一起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
(王蒙徽同志3月5日在参加厦门市志愿服务座谈会上的讲话)
〔创建思考〕
关于客家家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中的作用与思考
曾佑繁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家训等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种传承和运用家训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的呼声与建议层见迭出。客家家训是中国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训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构上,永定区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客家祖训族规资源,充分发挥祖训族规在道德教化养成、高尚情趣培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于2014年6月建立全国第一个全面展示客家人家训、家规的专题馆“客家家训馆”并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永定视察时参观了客家家训馆,高度赞誉“客家家训体现了真善美、没有一点假大空”。中纪委监察部官网播发了反映客家家训的三集专题片(《振纲立纪 兴家报国》、《训以治家 八德育人》、《行走天下 饮水思源》),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永定客家家训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全国各地游客一百多万人次。本文就如何弘扬传统客家家训,积极融入新时代浪潮,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客家家训的形成
永定是客家地区,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所在地。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汉族。客家先民为避战乱、逃灾荒,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辗转南迁,历尽艰辛,在赣南、闽西、粤东这一片山区逐渐定居下来,形成客家民系。因经历数次大迁徙,披荆斩棘,颠沛流离,客家先民养成了崇尚忠义、坚忍卓绝、爱国爱乡、团结奋进等特性。客家人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敦亲族、敬祖先、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隆师道。客家人尤其注重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在南迁途中定居下来之后,除在新居地创办塾学,教育子弟,传播文明,也充分利用其他一切手段,包括由家族开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订家规、家训,以教育族中子弟奋发,其中一些家族还把家训以楹联的形式镌刻、张贴在他们居住的土楼门框及厅堂墙上,使子孙后代耳濡目染,日益熏陶。在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内随处可见的“振纲立纪,成德达材”“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等20多副幅楹联就是当年第一代楼主人林逊之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制定,经后世代代相传,被奉为林氏家训。诸如此类的客家家训作为客家民系的道德坐标、美德典范,大都以文字的形式,或嵌之于联,贴之于门,书之于厅;或制定祖训族规,载之于谱。这些族规祖训、楹联牌匾、箴言警语,充分体现了各姓氏先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担当着教化育人的重要角色,形成了宝贵的客家家训文化,成为客家文化长廊的一道靓丽风景。
二、客家家训的时代内涵
客家家训作为传统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统一、同质同构、一脉相承的关系。
——客家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深厚源泉。客家家训从小处入手传承客家文化传统,笃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秉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这种内化于心的品德情操,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营养、精神滋养和文化涵养。
——客家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历史继承性。客家家训是传统家训的典型代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宗法家族制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礼法制度、行为准则教育子女修齐治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历史传统文化,是对当代社会各种思潮和社会意识的加工凝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阐发的价值理念,既从国家层面提出发展目标,也从社会层面提出价值导向,还从个人层面提出道德准则,这种抽象提炼和高度概括体现了当代社会大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古为今用”的精神。可以说,客家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不同社会阶段结出的果实。
——客家家训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将客家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照可以发现,它们有着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如永定客家土楼承启楼中的楹联家训“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和谐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法治”与张氏家训强调的“急公守法,完粮息讼”意思有吻合一致之处;倡导的“爱国”在刘氏家训“在朝爱国忠君,在家爱亲敬长”及陈氏祖训“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等家训中被多次提及;倡导的“敬业”与罗氏家训“右计营生,生活安定。有志创业,事业有成”等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倡导的“明礼、诚信”在何氏家训“人禽之别,礼教攸关,凡在百行,安可无礼。大而建宾承祭,小而揖让周旋,礼固不可不学也”、江氏家训“人而无信,其行何之。欺人自欺,食言而肥,失信不立,羌若行尸”等家训中有着良好的诠释。
三、客家家训的现实意义
——架设起一座文化桥梁。客家家训以其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同化力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架设了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家放大即是国,无数的一家之教化,便形成了一国之教化,客家人这种先天所赋的族群性文化认同借助先天优势、依托家训,在耳濡目染之中将家族文化潜移默化地教化给家庭成员,因此,弘扬传承客家家训,强化客家家训的道德教化,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大有裨益。
——搭建起一个实践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拓宽渠道和途径,丰富载体,使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客家家训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内含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顺理成章地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其得以践行的重要载体。永定客家家训馆的建立就是一个生动例子,是进一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家风应世代相传”的讲话精神,用客家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从客家家训中汲取宝贵经验,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加强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有益尝试,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营造好一个道德氛围。为更好地传承运用客家家训文化,永定举办了“客家家训家风”征文研讨和“客家家训家规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等,这些创新举措有效避免了价值观教育“见理论不见人”的弊端,真正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了根本,以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育为出发点,使之在熏陶感染中接受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价值观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同时有效克服了价值观理解和教育上的“断层”问题,实现其延续性和持久性。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见于物,把核心价值观用新用好用活
以中纪委王岐山书记视察客家家训馆,高度赞誉“客家家训体现了真善美、没有一点假大空”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这一事件为契机动力,进一步提升客家家训馆,力争将家训馆打造成为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名基地,做大做强永定客家家训品牌。
——丰富馆藏内容。因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家训馆现有规模较小,相关文物、实物相对较匮乏,离专业性展馆尚有较大差距,应进一步扩充展陈面积,加强家训及家训相关文物的挖掘、收集、整理、完善工作,如匾额、碑刻、族谱等,力求凸显永定客家家训本土特色,体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建馆宗旨。
——创新展陈方式。加强现代声、光、影等技术的运用,可采用3D、4D技术,打造展馆微电影,让参观者互动体验无围墙的家训馆,给参观者以视觉上、听觉上甚至是心灵上的冲击,或者通过制作展馆明信片,设置展馆留言栏、触摸式家训查询机、体验式雕塑蜡像馆等,增加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设计,使展陈更加立体、生动、有趣而不枯燥,切实提高展陈水平和参观效果,吸引更多参观者。
——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家训馆管理工作面临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及所在乡镇多头管理的混乱,同时存在解说员欠缺、讲解质量有待提高等困难和不足,现有讲解员基本就是照着展板念,无鲜活案例,讲不清姓氏分支及相关案例,只是跳出展板稍微引申,脱离展板就无法讲解。今后要建章立制,明确职责,进一步规范家训馆管理,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尤其要提高讲解员综合素质,适时组织培训,加强对姓氏流传、郡望堂号、客家迁徙、家训背后故事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
——扩大对外影响。可通过举办“中央媒体看客家家训家风”“客家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专家访谈”“文学家走进永定客家家训馆”“美术家画永定家风家训”、家训题材微电影制作比赛、家训摄影展等一系列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活动,将家训馆推介到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提高永定客家家训馆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见于活动,使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心
依托新闻媒体、社会媒介、文化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客家家训传播展示活动。
——宣传展示,“入百姓眼”。推进客家家训宣传常态化、系统化,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将永定客家家训、家训文化,进行持续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如以《今日永定》、《永定新闻网》、“永定新闻网”微信平台为主阵地,每周推出一个姓氏家风家训的介绍文章。同时,充分利用宣传册、流动展板、公益广告牌、文化墙、LED显示屏等社会媒介,在主要道路、人群密集区进行大力宣传,也可制作客家家训巡展版,定期开展乡镇、机关、企业巡展,定期开展进校园、进圩日巡展;还可印制客家家训宣传册,将好家训添加通俗易懂的注解,发放给群众,营造知家训、懂家训、用家训的良好氛围。
——故事巡讲,“入百姓耳”。开展客家家训家风故事征集、演讲比赛活动,挖掘整理出优秀客家家训家风背后故事,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广为传播。依托永定区业余讲师团,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织文明传播志愿者和客家家训文化传承地当地长者宣传、讲述客家家训对自身成长及对家庭、家族和本村、本地的影响,畅谈家风对当地村风、民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示优秀客家家训,讲好家训家风故事,用身边的家训故事教育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活动传播,“入百姓心”。围绕“客家家训”主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如:开展“好家风”家庭创建活动,建立“好家风”家庭档案,开设“好家风”社区专栏,举办“好家风”家庭褒奖礼,开展“好家风”社会评论,编写《好家训好家风读本》,开办“好家训好家风”故事会,征集“好家训好家风”文章,创作“好家风”文艺作品,进行“好家训好家风”主题班会,举办“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等等,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内在意愿和动力,引导群众修身立德、孝友齐家。
三、见于传承,使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
在资源整合、实践融入上下工夫,重点做好五大“结合”文章:
——与文明创建结合。将客家家训宣传教育、传承运用融入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如,把好家训家风纳入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考评体系,向全区人民发出“传承文明家风,共创文明城市”的倡议;深入开展“写家训、立家训、家训挂厅堂”活动,举办“永定最美家训”、“最美家训人物”、点赞“最美客家家训”系列评选活动等。
——与反腐倡廉结合。加强纪检监察部门沟通协作,依托历史悠久的廉政家训、清官谏官典型,将家训引入廉政教育,通过举办“廉政家训研讨会”、“廉政文化论坛”等方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廉政家训挖掘,编印廉政家训宣传手册,开展廉政家训论文征集、廉洁故事演讲比赛、廉政家训小品脚本创作,制作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图板巡展等方式,提高党员干部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自觉性。
——与文艺下乡结合。鼓励区内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以客家家训为题材内容,编排与家训有关的文艺作品,如家训方言说唱、家训朗诵、家训故事小品、家训猜谜游戏等等,并依托“百场文艺进乡村”、“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晚会”等活动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引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共鸣,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阵地建设结合。积极开展“村村有家训长廊”、“客家家训进农家书屋”活动,培育打造几个典型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掀起“一村一品”活动建设和村规家训评比的高潮。同时,结合村规民约的修订,将优秀客家家训的内涵融入其中,使村规、村训更具道德感染力,有效促进文明乡风、淳厚民风的培育和形成。
——与文化创意结合。以客家家训美德为创作源泉,激发文艺工作者创造活力,创造出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具有浓厚客家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立足客家文化、土楼文化、侨台文化等优势,做大客家家训文化产业,依托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影响力,开发以家训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客家家训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品牌。如开发家训儿童读物,家训漫画书、家风家训挂历等;或者是上有家风家训拓印的瓷器、丝绸、书画等产品。
(作者系中共永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文明委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