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硬现实”中坚守
蛋壳上的艺术梦,在“坚硬现实”的面前,显得很脆弱。
“全国做蛋雕的民间艺人不超过500人,福建我知道的,只有8个人。有人劝我,做这么冷门的工艺,很难赚到钱。”苏阿飞很愧疚,全身心投入蛋雕这两年多,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在红木家具厂当工人的妻子一个人承担。
苏阿飞说,中国的蛋雕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常在婚娶、祝寿、得嗣之时,作为贺礼送给主人家。所以,他有意识地把生活中各种美好愿望融进每一个蛋壳,譬如“吉祥如意”“福禄寿”“地久天长”等。
“蛋有团圆美满、福泽绵延的美好寓意,我不信蛋雕艺术没有市场前景!”执拗的苏阿飞开始四处奔走推销。2014年10月,他到浙江东阳木雕城参展,和来自天南海北的5个蛋雕艺术家一起拼摊位。“围观啧啧称赞的多,买的少,我4天只卖出2000多元的作品。”参展刨去摊位费和吃住花销,苏阿飞亏了2000多元。
在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莆田湄洲岛,他找了不少工艺品门店,希望拼摊的方式销售作品,屡次铩羽而归。一个老板说:“这玩意儿这么轻,游客一捏碎了,损失算谁的?”
尝试“触网”艰难破“壳”
苏阿飞决定“触网”。
微信、微博、贴吧,苏阿飞多管齐下。去年底,他建了一个名为“康利蛋雕研究室”的微信公众号,自学视频制作,将蛋雕作品上传。“为了吸粉,我跑了北京、山东、湖南好几个省,请做红木工艺的莆仙乡亲帮忙关注。”苏阿飞为42名手工艺人作推送,只收取极低的费用。很快,粉丝突破1万人。苏阿飞又认证了一个名为“仙游蛋雕第一人”的公众号,推送莆仙大地发生的新闻,并巧妙地把自己的宣传材料融合进去。
苏阿飞还在微信上加了331个群,微信好友近5000人。许多人开始通过微博、微信和他交流,表达想法。除了常规作品,他还经常根据对方提供的资料,提供私人定制的蛋雕工艺品。苏阿飞的名气也渐渐大了起来。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