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记者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获悉:今年2月开始施行的《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对旅客文明出行及维护航空运输安全起到了很好的预防和震慑作用。“五一”前夕,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了首批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3名旅客被列入记录,记录期限分别为1年和2年。据中国航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航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发布,标志着“黑名单”制度进入常态化实操阶段,提高了民航旅客不文明出行行为的成本,这种制度约束已经初见成效。(5月4日 《人民日报》)
据悉,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主要分为10类,包括堵塞、强占、冲击值机柜台等行为。中国航协将对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向航空公司等单位告知记录信息。国内五大航空运输企业也表示,对列入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相关当事人将采取一定限制服务措施。为什么要这样做,关键还是想让文明的景致更加经得起美丽的检阅,让呵护文明和景致的美丽成为一种常态。
然而,文明无小事。旅游文明之所以备受关注,显然不只是公德层面的考量。比如本月初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旅游投诉和近期典型案件查处情况。截至目前,已有17名游客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黑名单”。在加上这次 “五一”前夕,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了首批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3名旅客被列入记录。纵观这些不文明行为,因为影响了公共秩序。比如“机闹”,甚至危及其他乘客安全。他们的行为不仅有悖法治底线,还损毁文物,所以也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能解决的问题。对于那些攀爬雕塑、殴打领队等,涉及公序良俗、治安规矩等现象,也让其他游客合法权益严重受损。更重要的是,不文明旅游很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彼此效仿,真会成为旅游中的顽疾。如今,随着对不文明游客的打击力度增强,各项黑名单制度不断产生威力,也再次说明,旅游不文明,损人不利己,是自作自受。
旅游文明建设又刚性制度才有常态成效。首批依据《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试行)》被记录的3名旅客,均在搭乘民航班机出行时发生了不文明行为,并受到了公安机关的处理。比如旅客高某因不满所乘航班延误,将航空公司处理旅客安置问题的工作人员推倒在地,造成现场秩序混乱,公安机关对其行政罚款200元。可以看出,旅游黑名单制度设计也是有章可循的。根据重新修订和颁布《旅游法》,用黑名单制裁就是为了推动文明旅游的长效化建设,在这些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明旅游,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在共同发力,在网上网下一起行动,然而通过这样的行动,游客讲文明的越来越多,“中国形象”也越来越变得文明而又涵养。
春风十里,不如文明美丽。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个人文明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黑名单制度初见成效,再次告诫出游的人们,少些“任性”、多些“文明”。那么在“大众旅游时代”,我们才能和“黑名单”永远没有交集,才能真正在旅游中不断凸显中国的旅游新形象。(蜀微言)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