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山之中,山在城之中”是福州城市独具的风景。这城中之山,指的便是于山、乌山和屏山。因此,福州别称“三山”。
在车马喧闹的市区中心,于山恰似一座天然公园。那玲珑高举的白塔、巍峨壮观的古殿、蓊郁繁阴的秀木佳花以及风骨千般的摩崖石刻,无不吸引着游人的脚步。
廓然台是全山的门钥,从这里往右,经炼丹井,可登顶峰;往左,则是戚公祠和白塔寺。台上建有古意盎然的吸翠亭,一棵遒劲的古榕,伸展美丽的枝干,仿佛在迎迓着登山的游客。
炼丹井旁有一个巨石叠垒而成的天然洞穴———九仙洞。相传,汉时何氏九兄弟住在洞里炼丹修仙。于山又名九仙山。
由炼丹井拾阶而上,就到了全山的中心大士殿。这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供奉男士观音的庙宇之一。但大士殿更让人流连的是它的一段珍贵历史。辛亥革命福州起义时,革命军前敌指挥部就设在殿内,周围的山坡便是起义军的作战阵地。而今,满目青翠,阵地已不复可辨。淡淡斜阳,晚风入谷,吹得松涛阵阵作响,依稀可闻当年的鏖战声。
戚公祠是后人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修建的。明嘉靖41年(1562年),戚继光奉命率兵入闽抗倭,打了三次大胜仗。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为他在于山的平远台设宴饯别,勒石纪功。相传,席间戚继光带醉步月,仰卧在台旁的一块巨石上,后人名之“醉石”,并于石旁建一座“醉石亭”。1936年,著名作家郁达夫谒祠,赋《满江红》一阕,文辞慷慨激昂,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豪迈气概。
戚公祠内的“补山精舍”,始建于北宋。1933年,抗日名将蔡廷锴等为发动“福建事变”曾在这里召开过秘密会议。美丽的于山,不仅风景宜人,还是福建历史的见证,几乎每一场政治风雨,都会在这里留下痕迹,就像满山苍翠的古榕,历尽风雨洗刷而更加生气勃勃。
白塔寺为公元905年闽王王审之所建,是一组布局活泼、富有园林特色的建筑群。寺中的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初建时为木塔,后被雷火焚毁,重建后成为七层八角高41米的砖塔,外表涂以白灰,故称“白塔”。登塔远眺,东面的于山、西面的乌山以及城南秀色,尽收眼底。
与白塔遥遥相对的是位于乌山东麓的乌塔。自白塔西望,乌塔犹如一管巨笔直插天穹。明代诗人林恕这样写道:“欲借乌山磨作砚,兴来书破彩云缣。”乌塔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建于公元941年,是闽王王延曦为自己及臣下祈福而建,原计划建九层,未完工,延曦被部下所杀,闽亡,实际仅建七层。塔为八角形,高35米,塔身除碑刻和浮雕佛像外,均用花岗石砌造,年久外表略呈黑色,故俗称“乌塔”。
乌山,又名道山,海拔84米,高度为三山之首。自唐代起,即为游览胜地,以山石幽奇受到人们喜爱。道山亭、黎公亭一带是全山风景最佳处,同时也是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这里岩石嵯峨,挺拔竞秀;古榕参天,流泉淙淙,既有险象环生的天生桥———雀舌桥,也有下临绝壁、视野开阔的天然大石坪———天章台,可谓移步换景,步步幽奇。
乌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摩崖石刻遍布全山。其中最著名的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的篆书“般若台”,它是福州现存最古老也是最珍贵的石刻,被誉为“人间至宝”。此外,还有李纲、朱熹、程师孟等历代名人的题刻。
屏山,以山形似屏风而得名。由于城市的拓展,屏山的大部分已融入城区之中,山的意蕴因此减少了许多。但屏山却是福州城市的发源地。史载,闽越王无诸曾在屏山之麓建冶城,所以屏山又叫越王山。屏山山顶原建有一座镇海楼,登楼可远眺闽江口风光,民国中毁于火,只留下清代学者谢章铤的一篇《镇海楼记》,令人想见昔日的壮观景象。
屏山与于山、乌山相望,形成福州城区内“三山鼎峙”的独特景象。秀丽的三山,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风采。而多姿多彩的山石与郁郁葱葱的林木耸碧叠翠,在高楼林立的闹市之中,更犹如三座巨大的空中花园,成为城市一道永远鲜活的风景。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4“海沧模式”志愿服务获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机制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助力文明县城创建
- 2016-05-24让“农民工更有尊严”是城市应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举 营造浓厚文明创建宣传氛围
- 2016-05-24永安市贡川中心小学举行传承文明硬笔书法赛
- 2016-05-24省委文明办印发《关于公布参评第十三届(2015-2017年度)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