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常新的辜鸿铭
延伸阅读
归国之路
辜鸿铭祖籍厦门同安(一说惠安),先祖下南洋,在马来半岛槟榔屿落户,曾祖父辜礼欢曾任首任甲必丹(地方居民的行政首脑)。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名汤生(Tomson),母亲为葡萄牙人。
小汤生被英商布朗收为义子,10岁随其前往苏格兰,14岁被送到德国,考入莱比锡大学,获土木工程文凭。回苏格兰后,又进爱丁堡大学就读,20岁通过拉丁语和希腊语两门古语,以及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修辞学等科目考试,获文学硕士学位。尔后到牛津大学进修,旋赴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法国游学,掌握十多门外语,并获文、理、工、哲等多科文凭、学位。
父母去世后,汤生决心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1881年底,在新加坡辅政司任职的汤生,偶识清廷派赴南洋诸地宣慰侨胞的马建忠(《马氏文通》作者),经三日倾谈,人生观及生活方式大变,倾心仰慕祖国文化,决心回国效命。即到华洋杂处的香港,埋头苦读汉学著作,写就平生第一篇有关中国的论文《中国学》,严厉批评西方汉学家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不足。在上海旁听塾师讲授“四书”时,他借用《大学》“汤之《盘铭》”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句,给自己取字鸿铭。
1885年前后,辜鸿铭在回香港的船上,用英文舌战几位肆意诋毁中国的洋人,为同船的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所奇,乃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引荐。由是,辜鸿铭进入张之洞幕府,被委为洋文案,邦交诸务。
责任编辑:康金山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