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祖泉)林光朝(1114年—1178年),字谦之,号艾轩,人称“南夫子”,兴化军莆田县(今属莆田市)人,《宋史》有传。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林光朝在莆田红泉宫“开门教授”,史称“红泉义学”。因其地处黄石东井,又称“东井书堂”。
由于学堂为前来从学之士免费提供食宿,一时间求学者纷至沓来,每年都有数百人,在闽中一带形成颇具阵容的红泉学派,自成理学于一家。
据方志载,朱熹24岁那年路过莆田赴泉州同安(今厦门同安)任主簿时,特地赶到东井学堂聆听。林光朝在讲解诗意或评论时事时都会形象地说:“譬如一块精金,欲道不是金,非金之不好,是不识金也。”为此,朱子称赞他:“说得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食者数时。”
林光朝还与同乡郑樵来往密切,探讨学问,给后人留下了“红泉夹漈”的佳话。
从二程洛学入闽线索看,一是洛学道南系的先河杨时、游酢。杨时一传罗从彦,二传李侗,三传朱熹;游则无门人。二是程学传至胡安国,再传其子胡寅、胡宁、胡宏,并传侄子胡宪。三是通过程门高弟伊焞、王苹传给陆子正,再传给林光朝。
前二条线的程门高弟皆是闽北人,属当时的建宁府、延平府,传播洛学的地域都在闽北。从这些闽学之先的年表看,他们均卒于北宋或南宋初,唯有闽中这一线路,传承程学正宗的林光朝,正处中年时期。当林光朝倡道讲学于红泉之际,朱熹还处在孩提时代。因此,红泉学派为南宋理学的勃兴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红泉学派的历史地位还在于,它促进了宋代福建地方文化的发展。由于林光朝在讲学时,一是提倡师生共处一堂,“未尝强以语人”;二是注重师表作用,诲人不倦,加上他本身治学严谨,学问渊博,因此在莆田、福清等地从学者日众。
“城山青,黄石出公卿”。仅绍兴二年(1132年)至绍兴三十年(1160年)的29年间,整个莆田应试士子就多达数万人,登进士第的就有150余人。数量之多,是其他郡县所不能比拟的。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