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8月2日电(记者朱基钗涂洪长)参加婚丧喜宴不仅不要随礼,还能收到主家少则数百、多则数千元的红包;有钱的摆阔摆上几百桌,没钱的“打肿脸充胖子”四处举债;主家不知请的客人是谁,来客也不认识主家……
曾几何时,在沿海侨乡福建长乐市,婚丧喜庆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分发红包之风甚嚣尘上,“结不起婚”“死不起人”成为当地老百姓的难言之隐、心头之痛。
去年以来,一场“清风运动”让多年的歪风陋俗得到了根本整治,群众如释重负,拍手称快。
这场移风易俗的实践是如何进行的?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新华社记者近日在长乐进行了调查。
“面子”成了心头之痛
7月17日中午,在长乐市营前街道长安村的“长安四林祠堂”里,一场丧宴正在举行。林家三兄弟依当地习俗在祠堂里为去世的母亲举办丧宴感谢亲友。
“以前起码要七八十桌,最少给每人分200元,现在新办简办,至少能省十五六万。”长安村党支部书记林岩云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村里已经办了4起红白喜事,已经不再“分钱”了。
这种变化,赢得了村民们的真心点赞。
“过去比谁分钱多,不仅给大家带来了经济负担,也带来了精神负担。孝顺应该在生前,让老人安享晚年,生病了有人照顾,而不是去世后分钱炫耀。”林家三子林章说。
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和“分钱”的陋习,在长乐已有多年历史。作为名副其实的侨乡,长乐常住人口70多万,在外侨胞就有50多万人。当地人十分看重宗族乡里关系和传统仪俗,有“有裙无裤红白喜事也要顾”、婚丧喜庆讲“面子”的乡俗文化。同时,当地民营经济发达,以纺织产业为主的规模以上私营企业达380余家,长乐人在外地兴办了大量钢铁产业,有“在内纺织、在外钢铁”之说。
“‘分钱’的习俗,发源于早年民间的‘分祭’,即主家给送殡乡亲分些点心以表答谢。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华侨归国‘会亲戚’办宴席、答谢亲友,尤其是大量民营企业主发家后推波助澜,使得操办规模和红包金额不断水涨船高,炫富比阔、铺张浪费之风泛滥开来。”长乐市委书记许南吉说。
据介绍,在2013年前后,风气最盛之时,已演变为逢宴必“分钱”的地步——家庭条件一般的群众操办婚礼,酒席一般要30-80桌(每桌10人),每人随桌发200-500元红包,经济比较困难的也要发100元;操办寿宴丧事时规模和发钱数额更是远甚于婚礼。私营企业主等富裕人群操办时,酒席规模动辄二三百桌,随桌发放现金均在每人1000元左右,有时来宾每人能分到四五千元……
风气愈演愈烈,危害越来越深。
民营企业主借机大肆宴请当地党员干部,将其作为比阔气、攒人脉、撑信用的平台,导致政商关系不清,诱发廉政腐败风险。
“对主家来说,面子不仅体现在宴席桌数和红包大小上,更体现在来宾身份上。一些私营企业主请领导干部时,还专门留几桌让其帮忙请别人来,认不认识无所谓。”福州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廖友新告诉记者。党员干部跟风参与,极大助长了歪风陋俗。
受“面子”影响,普通老百姓也被“绑架”,条件好的盲目跟风,条件差的只能“打肿脸充胖子”。
有的子女怕被人瞧不起,四处举债操办;有的兄弟姐妹经济条件差距较大,为操办老人寿宴丧事出钱多少而争执反目;有的老人怕过世后让晚辈负担太重,有病不吃药给子女攒钱;有的年轻人相亲要看对方家里健在的老人多不多,怕负担不起;有的已经有了孩子,却不敢结婚办喜宴……
“结不起婚”“死不起人”,这些苦叹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中之痛。痛定思痛,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在当地也开始萌发。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