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还是扎根,生存还是毁灭。60多年前的右玉县面临一道前所未有的历史难题。在谈及山西右玉县委一任接着一任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的故事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题记
建国初期,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省右玉县,林木覆盖率不足0.3%,曾因恶劣的风沙环境,而被外国专家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建议举县搬迁。现如今,这座“塞上小城”林木覆盖率达到54%,成了绿色王国。
从1949-2017年,右玉县先后有20任县委书记走马上任,并开启了长达60多年的“营林史”。从一株幼苗到一棵大树,从一片绿叶到一片森林,右玉县广大干群用汗水浇灌出了“绿色海洋”。
“右玉精神”诠释执政为民的初心。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开启了绿色GDP考核模式。然而,一直以来,GDP都是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主要指标。生态建设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却窘于难出政绩。1949年,首任右玉县委书记张荣怀在徒步丈量右玉县4个月后,毅然扛起了植绿的大旗。此后,历任右玉县委书记开启了长达60余年的绿色接力。60多年来,右玉县委书记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变的是对治沙造林的坚持 。2016年,右玉县仍是一个财政预算收入不足3亿元的贫困县。可见,为了治沙,历任右玉县委书记勒紧了裤腰带;为了营林,右玉县错过了许多经济发展的“良机”。
不可否认,“功成必在我”仍是不少地方官员的座右铭。为了快速赚取政绩,违规引进污染项目,大肆抢建形象工程的地方领导屡见不鲜。相较之下,“功成不必在我”的右玉精神更显难能可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不俗战绩,却还有更泥泞的路要走,更艰难的坡要爬,更险峻的关卡要过。
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生态文明建设要善为后来者谋,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右玉精神。要善用辩证思维,发展目光要长远,不急功近利;要善听群众呼声,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毫无疑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右玉县正疾驰在由“绿”到“富”的快车道。享有绿水青山,终能抱得金山银山。反之,纵使有金山银山,也未必能换回绿水青山。(浦城县委文明办 吴利武)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8-29古田县“树文明新风 迎金砖宾客”志愿服务正式启动
- 2017-08-29思明“文明微行动”走进轮渡码头 开展文明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