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巷陌的科举印记
灿烂的科举文化,不仅留下许多科举佳话,散落在莆田各处依然轩昂的士大夫宅第或老旧古牌坊,也为这座城市烙上了有迹可循的科举文化印记。
在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一道“进士坊”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巍然屹立,成为见证莆田重教兴学的一道风景线。据村中老人介绍,“进士坊”修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当时末科进士黄杭为振兴家乡教育,毅然回到平海讲学,地方官为表彰此举特地拨款建造了这块“进士坊”。“莆田曾是有名的‘牌坊之乡’,见证科举之鼎盛的牌坊更是不计其数。”张翔说。
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村是“科甲腾芳之乡”,自明初御史陈道潜来此定居开始,逐渐形成群落。村里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莆田现存的科举文化“活化石”,被列为莆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当地科举文化发达的历史。
“当年最大的一座宅邸,有120间房屋,民间俗称‘百廿间’大厝。”陈氏后人、东阳村老体协负责人陈庆育对这些古民居和背后的往事如数家珍,“陈氏族人潜心向学,在科举时代人才辈出,在外为官几十年后,荣归故里建起大宅。”陈庆育说,据统计,仅在明清两代,东阳村就考中了11名进士、28名举人,还出现过“三世五进士”“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皆进士等科举盛况。官宦人家多了,村里士大夫宅第鳞次栉比,包括御史第、司马第、德基祠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莆田旧城区的6条古街,不仅是明、清、民国时期莆田县城的中心,也是明清两代官宅的聚集地,大宗伯第、林扬祖故居、彭鹏故居等均汇聚于此,并且至今保存尚好。
坐落于庙前街牌坊一侧的大宗伯第,建成于公元1592年,是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故居。从出生就住在这里的80岁老人陈光宇介绍说,这座宅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规格建构,原有五进五开间三厅六房共120间。如今仍尚存完整的有里外大门和前三进大厅,正房及两旁的厢厅、厢房。“虽然没有完全保留下来,但这宅子是我国现存明代较完整的命官宅第典型建筑,成为研究明代品官居宅的实物资料。”陈光宇老人说,因此,大宗伯第算是这里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参观、拍照。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