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把“非遗”推向舞台。
推向舞台,实现“活态”传承
2015年,“九鲤灯舞”“澄瀛高跷”亮相全国青运会开幕式热场表演;“惠洋十音”“九鲤灯舞”成为莆田市打造“非遗”精品舞台项目的首批入选节目;南少林武术文化节、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对外旅游推介会等各类大型展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上,也有黄石“非遗”项目的惊艳亮相……近年来,黄石镇的“非遗”项目频频走出乡镇,走向全国,走上更宽广的舞台。
“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不是一句口号,也不该是每年一次的遗产日的走过场。传承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激发‘非遗’项目新的生命力。只有把它们做‘活’了,才能让人看到它们的生机,实现它们的价值。”荔城区文化馆馆长黄金梅说。
如何把“非遗”做“活”?黄金梅说,“非遗”项目长期在民间以原生态的形式传承,在传播和传承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其在服装、道具、舞美、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处于草根状态,缺乏打造提升和开发利用。在深层次的挖掘、整理、提升、包装的基础上,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把“非遗”推向舞台,是荔城区近年来一直探索的激活“非遗”的方式。
“市场和舞台是更宽广了,出村演出的机会也多了,但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人手。”探访中,林文读、陈文世、余荣烈等人均提到了黄石“非遗”的传承困境。据介绍,目前,“九鲤灯舞”“澄瀛高跷”和“傩舞”各有2支表演队伍,但表演者均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因为升学、就业或对传统文化缺少兴趣等原因,少有愿意学习或难以坚持。“即使是中老年队员也不稳定,他们为了生计,分散各地。有演出时,常常都是临时召集人手。”陈文世说。
如何后继有人,一直是“非遗”项目共同面对的课题。对此,荔城区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社会各界也投入支持开展各类“非遗”展演。同时,该区通过支持开办少年“惠洋十音”培训班,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活动、文化下乡演出等,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也是我们常年开展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黄金梅说,结合传统节日、莆田城市建设等契机组织此类活动,可以让广大青少年和市民在耳濡目染中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增强传承后劲。(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欧碧仙 通讯员 朱崇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