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共向广大农村配送图书10亿多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农家书屋实施以前的人均0.13册增长到2016年末的人均1.25册。农民图书阅读率也从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前的43%,增长到2016年末的49.7%;图书年阅读量从人均3.3本增长到2016年的3.61本。(12月15日 光明日报)
作为党和国家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10年来,农家书屋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民读书难的问题,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点燃了农民的阅读热情。不仅成为农村开展全民阅读、聚集文化建设、基层实践创新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在推动文化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被农民群众形象地誉为“农民致富的学堂、农村文化的殿堂、农村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一种普及型的文化惠民政策,农家书屋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仍需我们不断创新完善,推动农家书屋不断“提档升级”。
要提升管理水平,建设长效机制。在今年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表示“门上一把锁、桌上一层土、书籍横七竖八”成了很多“农家书屋”的真实写照。农家书屋的建设不能只是一时的投入,更需要细致的管理和长期的制度保障。解决农家书屋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要注重顶层设计,做好相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各地强化书屋建设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总结各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经验,探索标准管理规范化的农家书屋模式,并在实践中逐步推广。
要发挥区域特色,打造服务亮点。在图书配给上,出版社要充分听取农家书屋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调整书目使用比例,加强少儿类、医卫生活类等农村急需出版物的供给,实现和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在文化服务上,农家书屋要跳脱出“千屋一面”的状况,它是扶贫培训课堂,它也是科普宣传网点、留守儿童管护中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要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推动农家书屋图书由行政村向农民居住密集、活动集中的地方延伸,因地制宜,满足实际需要。
要不断探索创新渠道,推动农家书屋提档升级。文化建设,必当久久为功。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积极开展深入基层的调研活动,了解农民需求;围绕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组织多场主题读书活动;大力推动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强化“互联网书屋”思维,拓宽农家书屋传播渠道;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民众文化需求对接。农家书屋要坚持思维创新,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力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服务新农村建设,打造新农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