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已有18年,今年被评为省级非遗文化教育基地。据继红小学副校长刘英楠介绍,目前,学校以剪纸为点已辐射带动多种非遗项目走进课堂,如鱼皮画、布艺、彩塑、花艺,深受学生欢迎。(《黑龙江日报》)
如今,非遗进校园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但是在18年前,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更重要的是,继红小学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长远打算并一直延续了18年,这相当不容易。但是反观当下,一些学校在非遗教育上重形式轻内容,更缺少长远规划,使非遗进校园仅仅成为了一个漂亮的名头,并无多少实质内容。因此,要想非遗进校园卓有成效,让孩子们对非遗感兴趣、有收获,就必须要紧扣一个“新”字。
思想观念要更新。现如今,仍有个别教育工作者观念陈旧,对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模糊,甚至错误地认为,非遗进校园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因而在非遗进校园这件事上只是应付缺少热情。非遗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非遗能传承至今的,并且得到社会公认,足以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是将非遗传承好发展好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肩上的责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端正认识。
教育手段要创新。进校园之后,非遗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由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开展的方式方法可能也会有所差异,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手段创新,这一点不会变。让现在的孩子学习古老的技艺,采用简单地灌输式说教显然难以奏效。因此,学校应该以让孩子亲自参与多动手为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孩子有机会在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神奇和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这样的非遗教育才能入脑入心。
课程设置要出新。非遗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所以非遗教育无法一蹴而就,不能只是一阵风,要有长远规划。而且,非遗教育不只是基础教育的事,还应该向高等教育延伸,使非遗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具有系统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出新,不能认为非遗教育只是中小学的事,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应该成为高等院校的选修课,这样才能保持非遗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独特的育人价值。
总而言之,非遗教育要突出一个“新”字,既要更新观念、创新方式,也要树立新思维、新发展理念,这样才能激发青少年学习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使非遗技艺在校园扎下深根结出硕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