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一位中学老师在语文课上魔性朗诵《将进酒》的视频这两天迅速走红。视频中的这位老师是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史大喜。这位同事和学生眼中的“大喜哥”,在课堂上总是激情四射,他说:朗诵诗歌之前一定要“触摸到诗人的灵魂”。
从视频中看,这位老师在朗诵时的确充满“魔性”,不仅语言抑扬顿挫,而且表情丰富,时而放荡不羁,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掩面陶醉。这不仅是对诗歌的尊重,也是教育的应有表情。
诗歌是我国文化瑰宝,尤其是古诗词,更是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不仅是对文字的高度浓缩,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朗诵诗歌时,往往忽略了诗歌的这些特质,只是泛泛一般地朗读,却并没有带着感情去朗诵,去深刻感受和领悟诗歌中的情感和内涵,导致一些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理解的不深入、不透彻,无法领略到古诗词之美和文化之丰富。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老师对诗歌的韵美没有足够的认识,只是照本宣科,为了讲课而讲课,并没有把诗歌真正的意境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干巴巴的,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或许在于一些老师不具备朗诵的技能,或者因为羞涩等原因不愿意声情并茂地朗诵,导致诗歌朗诵成为教学中经常性的缺失。
如今,这位老师在讲课中的“魔性朗诵”不仅充分展现出诗歌蕴含的意境,也反映出了诗歌的文化之美。这种朗诵是对诗歌的尊重,也是诗歌教育应有的表情和正确的姿态。如《将进酒》是李白的一首代表作,这样一首诗若只是用一般的语调去朗读,势必让诗歌的内涵、格调和意境大打折扣,如果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去朗诵,无疑别有一番滋味。
诗歌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讲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还包括正确的朗诵,让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提升朗诵水平,这也是诗歌教育的应有之义。这位老师通过自己的“魔性朗诵”,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这个层面而言,“魔性朗诵”不仅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老师应该具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