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去抽象枯燥的面貌,让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上海高校以名师效应带动课程改革,带活了整个课堂。在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老师主讲的是思政课,却被称为“文学和艺术的芳草地”。从国学典籍、名人传略到社交礼仪、生活智慧,同学们没有枯燥的感觉。(1月7日 央视网)
不像历史课那般有趣,不如语文课那样生动,又不像物理化学等理工课那样充满科学的智慧,高校思政课经常以枯燥、晦涩、高冷的形象出现。老师讲不好,学生不喜欢,思政课没味道、没新意,这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曾存在的尴尬情况。
思政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都被当成重点工作来抓。尤其到了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思想更加多元、更加繁杂。青年学子对新潮思想有着莫名的好感,但甄别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误入歧途,因而需要思想上的引导。高校思政课就是加强青年学子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在放飞自我时保持思想定力、在追逐梦想中校准人生航向。
虽然地位很重要,但处境很尴尬,思政课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很多地方的思政课教材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内容很难吸引年轻人;二是高校不够重视,课程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多数都是老师兼职,或者是讲师甚至是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上课,知名教授很少参与进来;三是老师不够重视,多是应付心态,完成任务了事,很少会做扎实的基础调研工作;四是实用主义思想盛行,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子更关心饭碗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
高校思政课有心才能出新。唯有创新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他们觉得有趣。从趣味的熏陶中,他们才会感到有用,才能对思政课“另眼相看”。从教材的选取到高校课程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使用上,都要独具匠心。比如,让知名教授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就会加重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无形中予以重视;再比如,设置专门的思政课老师,而不是由其它课程的老师兼职,才能让专职老师有精力去深入钻研,用心去发现思政课的魅力。
从来没有枯燥的学问,只有枯燥的方法。以枯燥晦涩著称的哲学课都能被讲得有声有色,更何况与现实和实践更贴近的思政课呢?要发挥思政课理论武装、政治引领、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引导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必须要在课程上花费心思和时间,用好中国故事,反映百姓生活。让思政课与生活联系起来、与热点联系起来,才能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