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人精神古法酿造酱油
出镜人:刘团结
传承项目:厦门酱油古法酿造技艺
刘团结在检查豆子发酵的程度。(陈冬摄)
▲古龙酱油晒场
去年,刘团结到了退休的年纪。只不过,他还没有脱下工作服,又被单位返聘了,继续已经从事37年的酱油古法酿造工作,穿着雨鞋,盛夏时戴着斗笠,穿梭在熟悉的六万多口酱缸、四万多平方米的大晒场上,用匠人精神,让那抹浓香香飘世间。
刘团结能成为古龙的一员,是因为母亲的退休。1980年,23岁的他来到工厂,被安排在调味车间,从学徒做起。“在这个行业,只有掌握了基本功,才能拜师傅。”不满足于一辈子打下手的刘团结,找到了厂里享誉业界的老前辈郭绪庆,以私人名义求教。
因为是“偷学”,刘团结特别珍惜每次和师傅学艺的时光,“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跟师傅学,有时候发酵时间在半夜,师傅为了教我,凌晨三四点就从家里赶到工厂(当时工厂位于后江埭路)。”刘团结的吃苦和努力,郭绪庆看在眼里,半年后,考核通过,将刘团结收为徒弟。
郭绪庆和刘团结的师徒关系虽然只有十年,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直到师傅去世前,刘团结都时常到师傅家聊天取经。而这十年,也为刘团结成为厦门酱油古法酿造技艺传承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初期,厦门人陈阿明拜师学得酱油古法酿造技艺,后在溪岸路开办一家酱油古法酿造作坊,其酿造技艺高超,极负盛名,堪称厦门酱油古法酿造技艺宗师。此后,历代传承人不断继承提升酱油酿造技艺。
和现在新的发酵方式不同,古法酿造需要的周期长,关键还在于“看天吃饭”,这就需要酿酱人要灵活掌握四季变化,并随之做出反应。“虽然我做了30多年,也只经历过30多个春夏秋冬,师傅传授的几十年经验,让自己少走了许多弯路。”刘团结说,一下缸、一投料,要等一年才能收获酱油,要保证不管哪个季节下缸做出来的酱味道都一样,全凭经验。
从在醅间重复翻豆,到在晒场顶着烈日翻盖检查,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枯燥,刘团结都坚持了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下海潮兴起,我曾动摇过,但最后还是留在了工厂。”刘团结说,慢工才能出细活,看着那些缸,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从事古法酿造,就要耐得住寂寞,能吃苦,始终持有一颗责任心,真正地去热爱它,如果做不到,学得再好,也坚持不了。
身为传承人,刘团结还肩负着传授技艺的任务。然而,培养新人却没那么简单。“从学徒到工人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因为要观察究竟谁比较合适做哪个步骤,但现在年轻人过于心浮气躁,无法静下心来做酱,就算我们愿意教,对方也不一定愿意学。”至今,刘团结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不过他说,会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