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特奏名
其实,在由唐至清朝的历科进士中,唯独宋代于正奏名进士之外,还有特奏名进士。
何谓特奏名?《宋史·选举志》云:“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这就是说,所谓特奏名,就是凡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不经解试、省试,即由礼部特予奏名,直接参加殿试,分别等第,并赐出身或官衔的一种科举制度。
宋开宝三年(970年),在礼部录取了张拱等8位进士之后,宋太祖为了牢笼士人,安抚贫寒年老举子,设立了特奏名进士,将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且考试终场者106人特赐本科出身,是为宋代特奏名之始。为了申明此举的意图,他还下诏说,“汉诏有云:结童入学,白首空归。此盖愍乎耆年无成而推恩于一时也。朕务于取士,期在得人,岁命有司大开贡部,进者俾升上第,退者俟乎再来。而礼闱相继籍到十五举已上贡士司马浦等一百六人,皆困顿风尘,潦倒场屋。学固不讲,业亦难专,非以特恩,终成遐弃”(《宋会要辑稿·选举》)。
特奏名的设立,使科举考试更具吸引力,它不仅意味着取士名额的增加与扩大,而且也使读书人应举的前程显得更加光明。然特奏名的两个主要条件是“举数”和“年甲”而不是才学高下,所谓“退者俟乎再来”,则为每一个科场失意者始终保留着下一次成功的机会与希望,而只要存在着这种机会与希望,一般士子就不会轻易放弃举业铤而走险。
对此,南宋王栐在《燕翼贻谋录》卷一《进士特奏》中有如下一段精彩论述,“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盖四海九州之广,而岁上第者仅一二十人,苟非才学超出伦辈,必自绝意于功名之途,无复顾籍。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贼盗奸宄……自是士之潦倒不第者,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而特奏之多,自是亦如之。英雄豪杰,皆泪没消磨其中,故乱不起于中国而起于夷狄,岂非得御天下之要术欤”!
可见宋代统治者创立特奏名制度,主要是吸取了唐末王仙芝等人因进士不第而犯上作乱的教训,特意大量增加取士名额,使潦倒场屋、屡试不中的广大举人心存一线希望,通过陪同正式考生参加殿试(即“附试”)的机会,博取功名,进入仕途,不致积愤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