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振秋)历史文化厚重的福安楼下村,这里有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的千年古刹狮峰寺,有名闻遐迩的明清古建筑群。徜徉在宽约两米的石板铺就的村道上,左右两侧是土黄色的夯土院墙,时光不经意地将沧桑刻在斑驳的墙上,流连其间,品读凝固的历史,像是穿越;听村里老人回忆,清嘉庆年间,刘氏先祖刘向荣在这里建造了第一栋大宅,名曰“垟中厝”。
随后,他的后代从清嘉庆年间至咸丰年间,以垟中厝为中心,陆续建成三四十栋外形相近的传统民居,形成一个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大宅院的建筑格局大多以厅堂为中心,大门、二门、天井、廊庑、大厅堂依次排列,宅院内的窗棂、门扇、梁柱、祭桌、橱柜等,选用优质的杉木,经能工巧匠精雕细镂,山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
那一幢幢古朴幽静、采光通风、冬暖夏凉的古宅,吸引无数游人在此驻足。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幽长的小巷,在讲解员娓娓叙述中,便可细细品味楼下村那波澜壮阔的苏维埃史。1927年,从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起,“柏柱洋农民协会”应运而生。1931年,邓子恢曾先后两次领导群众进行抗租抗债斗争,叶飞、曾志、陶铸、马立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狮峰寺建立革命武装——闽东红带会总会,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如今,狮峰寺已被定为革命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闽东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细细探询激情燃烧岁月,更让人怀思古之幽情。
上世纪50年代,村民李佬同敢想敢干,创办了“中农社”和“贫农社”,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毛泽东主席亲自为《福安县发生“中农社”和“贫农社”的教训》一文所加的按语,阐明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力量主要依靠贫农,但中农是需要团结的力量,不团结中农显然是错误的论述,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村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致力乡村宜居和旅游业态的打造,创办了农业观光园,把现代农业糅入红色旅游,促进经济的增长点,让老百姓感受到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