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关于深化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
http://wmf.fjsen.com  2023-12-13 19:25:00 来源:福州市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兰楚文

关于深化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

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课题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近年来,福州市委文明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近期,福州市委文明办课题组围绕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深入调研,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短板、研究对策,形成调研报告。

一、福州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福州市秉持“零门槛、聚流量、惠民生”定位,以“制度圈、议题圈、朋友圈、服务圈”四圈融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拓展、提质增效。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动下,全市超1.4万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实践活动,实名注册志愿者超129万人,志愿团体2.9万个,发布活动项目40万个,记录时长8265万小时,涌现出“医心医意” “村童妈妈”等10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项目。

1.完善“三大”机制,健全文明实践“制度圈”。一是完善组织与领导制度。坚持“一盘子”统筹管理,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挂点联系与结对共建制度,印发《2023年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成立市、县(市、区)两级试点指导组,推动挂点领导分别带队深入联系点,开展调研、指导部署工作。二是完善管理与运行制度。推动文明实践的经验交流会、工作推动会、技能提升会制度化,成为文明实践的“必修课”。推行全市志愿者及团体统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对文明实践活动统筹调度、统一管理、协调运行,形成“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模式。三是完善激励与保障制度。推动事业编制调整,争取财政资金支持,选强配齐文明实践专兼职工作人员。扩大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试点,让活动可持续、组织有保障。严格督察考核,把文明实践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与文明创建绩效考核,拉紧文明实践的“红线”。

2.聚焦“三个”内容,开辟文明实践“议题圈”。 一 是聚焦群众需求,回应百姓民生。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资源和需求精准对接、高效统筹,开展“爱心送考”“精准助农”“小桔灯儿童心理辅导队”“温暖的榕城”等系列活动,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过程中暖人心、聚民心。二是聚焦文明标准,指引美好生活。对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评估体系标准要求,按照“贯穿一条主线、打牢两个阵地、建设三支队伍、 做优四项工程、完善四项措施”的“12344”工作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相融合,实现市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从全覆盖到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国家战略,赋能社会发展。将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主线,将开展各项服务与理论宣传、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扶农惠民利商等政策宣传。将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作为支线,借助大型会议、节日等重大活动契机,融入“闽江之心”提升工作,开展“爱心茶 摊”“茉莉花香幸福城”等常态化活动。

3.打造“三支”队伍,扩大文明实践“朋友圈”。 一是培育专业队伍,做群众领路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双向联动,引进蓝豹救援服务队、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等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团体)入驻社区,实现文明实践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壮大民间队伍,做群众知心人。积极扶持本土社会志愿服务组织,鼓励与吸纳民间社会各行各业力量融入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中,引导市民组成文明巡访团、喜娘组成文化志愿队、中小学生组成丫好记者团,传递文明能量。三是打造特色队伍,做群众贴心人。注重差异化发展,引导与选拔具有特长的志愿者,打造品牌性、代表性的特色队伍,吸纳各个领域的代表、能人,发挥多元优势,打造覆盖全域的“文艺轻骑兵”。

4.融合“三种”方法,打造文明实践“服务圈”。一是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在非遗展示馆、船政家风馆等传统的日常文化活动场馆设立全覆盖的文明实践基地,把文明实践课堂设在群众身边、融入群众生活。创新工作方式,绘制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数字地图”,打造“志愿福州”数字平台,提供群众参与、学习、游览与评价等服务,丰富文明实践载体与渠道,让文明实践深接地气、贴近群众。二是集中重点与灵活搭配相融合。根据阵地属性,集中营造文明实践的街景、楼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题成就展、人物事迹展、文艺汇演展,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根据活动不同定位与功能,对辖域内图书馆、文庙、鳌峰书院等主题阵地进行分类,灵活搭配“故事妈妈”智慧书屋、流动汽车图书馆、“大篷车”科普送教、“轻骑兵”理论宣讲等传递性、移动性项目。三是理论宣讲与大众娱乐相融合。围绕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突出“一街一特色,一区一亮点”,号召宣讲员深入社区小区、公园广场,让党的创新理论与大众“零距离”接触。丰富文明实践课程内容,用福州方言、顺口溜、网红语等“乡音土话”等接地气形式,打造“红色小广播”“塔山讲坛”“梅城开讲”“新思想学习驿站”“喜娘喊你学党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品牌项目。

二、福州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

总的看,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1.工作思路不够开阔,难以提出新法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开展思路不够开阔的问题,活动创新不够,中心建设同质化明显。虽然一些所、站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文化基础性设施,但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吸引市民群众广泛参与还不够充分。实践形式内容不够多样,部分基层所、站的文明实践方式以理论宣讲、公益讲座、送演出下乡为主,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较少。

2.资源整合不够充分,难以打开好路子。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围绕阵地资源的整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存在资源闲置、分散的问题,有些资源属于租借性质,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进行重新打造与充分利用,无法形成长期、固定、成熟的实践基地。有些偏远山区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综合运用现有的互联网、融媒体等载体开展工作,仅能通过简单的入门入户方式开展宣传,未能建立起全面、系统、多元的工作组合网络。

3.人力财力支撑不足,难以形成好样子。一是专业性队伍力量还有欠缺。有的地方缺乏专业化队伍,导致志愿服务不够专业、质量不够高。有些地方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文明实践的发展,仅仅依靠当地的志愿服务总队、分队、小队以及让机关和村居干部兼职开展活动,队伍与结构过于单一。二是缺乏专项性资金支持。从长期发展来看,要实现从“外界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换,必须有资金支持。但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缺乏专项性资金支持,可持续化发展乏力的问题。

4.活动实效性不够强,难以结出金果子。文明实践活动的需求对接不够精准,有些地方的文明实践活动与群众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导致供给与需求错位,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够好。有的地方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过于零散,没有重心与侧重点,导致群众真正能数得上、记得住、传得开的项目屈指可数,常态化、长效化的品牌活动不多。有的实践所、站工作推进多停留在“送学”“送服务”的阶段,群众尚未完全积极地参与到服务队伍中来。

三、推动福州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

1.形塑思想观念,强化顶层设计。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要明确一把手工程,将其作为长期性、重点性、系统性工程来抓,亲自抓统筹、抓调度、抓落实。将其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积极性,增强行动自觉。二是加强工作部署,开展分类指导。中心负责人要对自身的职责、中心的定位、属地的资源、活动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行有效的归纳、分类,编制相应的文件,制定进度表、项目表等。依托文明实践的组织领导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年度规划、重点政策。三是深化学习交流,探索合作模式。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动互鉴机制,派遣文明实践实训队,开展与其他单位的观摩学习交流活动,在参观、走访中不断学习与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

2.提升整体合力,推进一体建设。一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构建起文明实践的社会协同大格局。二是实现多部门共建。发动更多的部门参与进来,做强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与科普、健身体育等 7 大平台,结合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际,持续打造“7+N”平台,实现多功能整合。三是促进城乡资源整合。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维,将城市的教育资源、阵地资源、队伍资源与乡村的文化资源、特色资源、乡土资源相结合,进行统筹整合、优化配置、资源联动、优势互补,构建城乡文明实践的“联合体”。

3.精准靶向发力,推动纵深发展。一是构建需求数据库。打造文明实践的“信息员”“特派员”,利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定期开展对群众的需求调查。运用好“志愿福州”云平台,构建文明实践需求数据库。二是完善多元供给链。要聚焦精准对接需求,打造群众欢迎的文明实践工程。要运用更多的宣传平台和阵地,将文明实践延伸至线上线下,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更好地提供多样化、精致化服务。三是打造一站综合体。充分利用现有的主题公园、文化宫、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阵地资源,将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一站式提供、一条路服务的功能综合体,为群众选择“有处玩、有地去、有得学”的活动场所。

4.创新特色路径,打造特色品牌。一是融入科技赋能,激发参与活力。运用现代虚拟现实5G、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沙盘、数字导游、互动触屏、全息投影等数智多媒体技术,打造文明实践的阵地场所、管理平台、服务终端、宣传渠道。二是嵌入场景体验,强化实践获得。应用工作化、生活化的场景,将理论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搬在群众生产生活现场,激发群众情感认同。要利用中心、所、站所在的社区、乡村充分活化场景,用绘画、诗歌、漫画等多种形式将文明实践的宣传理念上墙、上栏、上牌,融入到群众耳濡目染的生活场景中。三是渗入当地文化,重视环境熏陶。要将各类文化与文明实践相统一,聚焦家风文化、非遗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营造文化熏陶的环境与氛围,推动文化与文明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