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 厚植城市人文精神
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课题组
一、家风建设和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意义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中华民族一向重视家风建设,素有“天下之本在家”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传承问题,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是在城市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贯彻于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它是人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的具体浓缩,是市民素质的核心。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应该把涵养优良家风与厚植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从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道德约束,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体现。”人文精神是城市立足点根本,是城市生长的灵魂,是城市形象的支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体现着一座城市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人文精神具有凝聚功能,能够增强市民爱市兴市的主体性和向心力;人文精神具有塑造功能,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和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人文精神具有整合功能,能够展现市民的人文关怀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文精神具有推动功能,能够促进外部交流和借鉴吸收先进文化。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是社会风气、城市面貌、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生动展现。
二、福州家风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爱国爱乡。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体现了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即对民族、国家、制度等的认识、了解和热爱。爱乡,是对家乡家园的珍惜、归属和依恋。爱国爱乡是衡量市民的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市民看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福州人民历来就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结。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严复呼吁“强国保种”,林白水主张以“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决心”,从事“救国的事业”。以林觉民为代表的福州大批爱国青年,以“为天下人谋永福”相号召,在广州起义中奋勇当先,慷慨赴义;黄花岗烈士中有众多福州人。先贤们关心国家命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弘毅果敢,探求真理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榜样。福州人多有恋土情结,出外谋生,一旦事业有成,即慷慨报效桑梓,积极从事公益事业;注重人伦关系,注意敬老尊贤,尊祖敬宗。因热爱家乡而注意保持固有习俗、坚持旧时好尚,有恋旧与怀古的情结。
(二)崇文重教。福州自古为福建政治、文化中心,深受正统的中原儒仕文化的影响。福州人把科举上求取功名放在重要乃至首要位置,在程朱理学兴旺之时更是如此。“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成为历久不衰的城市景观。 福州素称“海滨邹鲁”,重教兴学成为传统,不仅有府学、县学、庙学,而且书院林立,家塾遍设,清代四大书院为全省最高学府。近现代以来最早兴办新式学校,接受西方科学文化。近代以来,更出现数量众多的俊彦杰才,影响及于全国。现代更有“院士之乡”的美誉。
(三)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开拓创新,就是要敢于冲破阻碍,勇往直前、敢作敢为、敢为人先。清代李鸿章讲过:“闽开风气之先”。近代以来,以创办福建船政为发端,福州有识之士大树时代风声,倡导科学技术,传播当代文明。许多志士仁人接受西方文化,成为“先知先觉”者,因而抨击专制政治,鼓倡社会改革,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林则徐揭开中国近代史的篇章,开眼看世界,独具远见卓识。左宗棠、沈葆桢创办福建船政,把培养人才、兴办实业与建设海防结合起来,培养出大批成就卓著的各领域先驱人物,涌现许多“开先”创举。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西方八大名著,为近代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激励国人认清时势、奋起改革。
(四)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福州人文精神的一大精神特质,它体现了福州人民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福州历来具有热情好客、朴实淳厚的民风,诚实守信的做人做事准则,造就了福州历史上商贾云集的盛况,形成了福州融汇中原文化因素而又有海洋文化特点的闽都文化,推动了福州成为东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商贸中心。这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诚为本”的文化底蕴。
(五)兼收并蓄。福州自古以来是移民社会,其人口构成即源于吸纳各方人士,接受各种文化(如学术的、艺术的、宗教的、民间信仰的、习俗的等等),古今中外,汇于一炉。移民更多怀旧,故重视传统教育,继承儒家文化,涌现许多诗礼之家;又因自古外向开放,面向世界,广纳兼收,接受域外文明,形成“开先”风气。有识之士多能注重道德修养,较为开明而有理智;保持平和心态,善于待人接物,雍容大度,善与人同。对于各方来人和异域文化,都能持宽容态度,兼收并蓄,和睦共处,不排外,不欺生。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传统与新潮兼容、中外文化习俗并存的局面。注重人缘和亲情,较少偏激乖戾之气,体现社会文明与人际和谐。
三、落实“五大行动”,弘扬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要以实施“五大行动”为载体,特别是要注重把涵养优良家风与厚植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全市域、全方位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一)实施“争做文明有礼的福州人”主题实践行动
福州市已出台《福州市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深化争做文明有礼的福州人主题活动(即有信仰,做勇于追梦的福州人;有温情,做优质服务的福州人;有公德,做文明向善的福州人;有礼貌,做谦恭有礼的福州人;有爱心,做热心公益的福州人;有活力,做健康向善的福州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深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推动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让文明创建真正为民、惠民、利民。制作刊播“文明向善·福运相伴”“福中有我”公益广告,在各类媒体、城市大屏幕、楼宇电视、公交地铁、公园社区广泛传播,让文明新风吹遍大街小巷。
(二)实施“闽都优良家风”传承弘扬行动
进一步整合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馆、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等平台资源,全方位展示本土优良家风家训家教文化,带动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福州先贤的家风典故,征集寻找本地当代优秀家风故事,摸清属地乡贤人物、古厝资源,引导市民群众深入学习闽都历史名人和现代名人的优良家风。面向全市开展“晒家风传家训”活动,展示自家好家训,讲述优秀家风故事,推动全市家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引导广大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国家观、民族观,弘扬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家风动车社区行”“家风动车校园行”,创新开展微宣讲、云讲堂等各类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推进新时代家庭观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让名人后代、文明家庭代表的优良家风涵养清朗的社风民风,形成共建共享家庭文明的良好局面。
(三)实施“有福之州·书香榕城”全民阅读行动
广泛组织各成员单位、民间阅读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全民阅读工作,共同推动读书活动常态化,各类读书活动要从每年的福州读书月、4·23世界读书日期间集中举办,拓展到全年常态开展。发展壮大福州阅读联盟,扶持民间阅读机构良性发展,促进实体书店、出版发行机构、新闻媒体、书院、图书馆、书友会等各类阅读组织形成良性互动。加强典型引领,持续开展“书香人家”和“读书明星”选树活动,组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读书成才的典型,通过典型的力量,引导全社会形成“以读书为荣”的社会风气。从领导干部、教师、企业家、在校学生、家长等不同人群中挑选一批形象良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组建“阅读推广人队伍”,定期为不同人群推荐好书,推广阅读理念。组织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开辟特色读书栏目、专题,推荐好书美文、分享读书心得等,让读书成为最时尚、最高雅的文化活动。
(四)实施“我们的节日”繁荣振兴行动
注重运用传统节日文化,通过“老节新过”的方式,凝聚、传播我们的文化观、价值观。将节日蕴含的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把老节过出新意。比如,“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农历正月廿九这天,晚辈要给父母长辈精心熬制一碗拗九粥。福州市年年组织以“孝老、敬老、助老”为主题的拗九孝敬节活动。可以将拗九当天拓展为孝老爱亲周,从送“拗九粥”拓展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活动、老人文艺汇演、健身比赛等,从一家一户的儿女感恩之行升华为千家万户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要不断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浸润群众的精神世界。比如,春节、元宵节开展传统闽都民俗文化活动,清明节寻找闽都先贤遗踪文化踏青、闽都诗文名篇诵读,端午节午时茶、午时书以及“欢乐端午、民俗游园”;中秋节“摆塔”、“文化庙会”,重阳节携甘蔗登高、喊山、描纸鸢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注重让群众“唱主角”,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在体验传统与践行文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加深群众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
(五)实施“蹲苗壮骨”青少年培养行动
探索创新青少年参加人文活动的新途径新方式,让青少年从中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涵育道德情操。推动学校与市、县(市)区群艺馆(文化馆)等部门签订协议,广泛开展传统节日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组织文艺院团以及非遗传承人走进全市中小学校课堂,为孩子们上演闽剧、伬唱、福州评话、福州方言歌曲演唱等,开设花灯制作技艺、软木画制作等传统技艺教学第二课堂,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强化实践新载体,精心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人文素养提升活动,通过学习中华经典、争做文化讲解志愿者,让孩子们在学习、浸润和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闽都传统文化,收获学习感悟,让青少年真正喜爱上闽都文化,为培养时代新人夯实人文素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