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措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日前,住建部通报了我省2023年第三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情况,我省省级垃圾分类工作位列四个第一档省份之一,东部地区第3名。各地成绩呈上升趋势,所有设区市进入第二档及以上。
可圈可点的成绩背后是我省对垃圾分类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我省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省委“三四八”工作机制协调推动,省人大开展专题询问,省政协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重点协商工作内容。与此同时,省住建厅通过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试点创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等,全力推进我省垃圾分类工作,在守好绿水青山的同时,让更多的垃圾变“废”为“宝”。
美丽蝶变红庙岭
清晨,“红庙岭·跨世纪的造福工程”展馆迎来了新的参观者,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珍贵照片及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的前世今生。
接续追梦三十载,踔厉奋发向未来。上世纪90年代红庙岭垃圾处理场开建。此后,福州市传承接力,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建设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在这里,每天4500吨的生活垃圾得到最大化利用,每天发电159万千瓦·时,炉渣资源化利用约800吨,沼渣堆肥约25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实践,已建成14个全门类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置项目,8个综合保障提升项目,成为处理门类齐全、工艺链条先进、处置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良好、环境优美的郊野公园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为各地垃圾处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如今的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满眼皆绿,蜂飞蝶舞,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昔日的“垃圾山”摇身变为绿意盎然的城市后花园。
低值回收沙里淘金
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度大效益低,长期被市场忽视。
如何让低值可回收物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厦门,当地积极探索推行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厦门模式”,破解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题,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对低值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分类利用。
“精细化分类后,低值可回收物加工利用成再生材料,相较于处置垃圾及生产原生资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厦门市市政园林局负责同志介绍,以1吨塑料有效回收并进行资源化利用为例,总体将减少约2.9吨碳排放,“按照8000吨/年的回收利用量计算,厦门市依托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每年可减少约2.32万吨碳排放,充分贴合国家‘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方向”。
事实上,除了厦门市外,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把更多低值可回收物的价值“榨干吃尽”。
垃圾屋背后的“治理”逻辑
在过去,南平市延平区四鹤街道紫芝社区的垃圾投放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
“由于垃圾无处投放,老式居民楼内仍保留着的垃圾道常出现垃圾堆积、污水横流、蚊虫滋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当地社区负责人介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四鹤街道紫芝社区决定在整治垃圾道的同时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初期,社区积极听取居民意见,并从便民性、经济性、美观性等方面对投放点的选址建设进行考量。”该负责人介绍,因为群众全过程参与,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如今走进延平区四鹤街道紫芝社区,可见社区环境优雅整洁,空气清新,居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紫芝社区只是我省垃圾分类屋建设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2023年,全省共新建1700座生活垃圾分类屋(亭)。目前,全省城市建成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在推进垃圾分类屋建设的同时,我省还加大垃圾分类宣传,不断提升群众意识。据统计,一年来,各类团组织共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近3000场,发动约23.3万名青少年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各级妇联发挥巾帼力量成立“八闽巾帼红”垃圾分类专业志愿者队伍280支并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4034场,带动近20万户家庭参与,1家庭队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知识大赛获冠军,7个分类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地。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下一步,省住建厅将按照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要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要求,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转变为“实景图”,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