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林水坤/摄)
惠安女在雕刻(黄国明/摄)
“她”是一股力量,“她”是一种精神。力量扎根生长,焕发生机;精神穿透时代,响彻云霄。61年前,因为一座水库,“惠女精神”一夜扬名,61年过去,这种精神并未远去,反之,在时代浪潮的淘洗之下,闪现出了愈加耀眼的光芒。
近日,海都记者深入惠安,近距离观察“惠女精神”的历史传承,并试图为您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时空脉络。
轰动一时
在著名作家舒婷《惠安女子》的笔触中,惠安女是这样的:“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但真正让“惠女精神”轰动一时的却是因为一个叫乌潭的地方。
彼时的惠安,是典型的濒海缺水之地,有水利灌溉的耕地占一成不到,全县只能靠种植耐旱的番薯为主食,很长一段时间“地瓜县”便是惠安的别称。为了改变这个境况,1958年,惠安县委决定在距离惠安30公里的乌峰山建设乌潭水库,将活水引入惠安。
号召一出,1.2万多名惠女主动报名,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深入工地,战天斗地建设水库。挖土、挑土、打夯、锯木、打石、驾船、运送土方……历时三年,“涌现出3000多位女功臣、女标兵、女先进生产者和巧姐妹,260多人在工地光荣入党,1500多人参加共青团”。建成后的乌潭水库被正式命名为“惠女水库”。惠女第一次被烙上了精神的印记。
1960年2月,全国妇联发来的竣工贺电称以“惠女”命名水库是惠安妇女的光荣,也是全国妇女的光荣,当时的人民日报也刊发文章向惠女致意。1963年,福建日报在《惠女颂》的评论文章中首次提出“惠女精神”,此后,“惠女精神”就成了惠安的一个符号。这61年来,“惠女精神”不断赓续传承,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就像惠女水库滋养着惠安人。
惠女水库扩大干部会议全体干部合影(王天柱、苏金火/摄)
千年积淀
每一种精神都有着深刻的本源性,“惠女精神”源于千年的积淀。
对于惠女文化的本源性研究,有着多种多样的说法。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省行政学院社会教研部林怡教授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惠女文化源于唐中后期的中原移民文化,惠安女的服饰取色于自然,源自唐三彩。
黄色的斗笠是大地,蓝色的衣服是天空、海洋,红色则是中原色彩的传承。在她的眼里,传统惠安女的吃苦耐劳举世罕见,干着男性的重体力活,操持着事无巨细的家庭活计,难能可贵的是,她们还靠着节俭奉献的精神,承担着社会责任。
林怡认为,延续千年的中原文化和闽南向海求生的海洋文化,激发滋养了惠女“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基础。
大岞海防女民兵哨所是中国唯一有编制、常年执行海防巡逻任务的女民兵哨所
生生不息
61年间,惠女以其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独特精神,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上世纪60年代,净风八惠女驾舟登上大竹岛,10多天就把荒岛变沃土,垦下33亩地瓜地,年产3200多斤。1966年,20名惠女又走进小岞海滩盐碱地,在经历10年无一成活的打击后,依然坚守,硬是把荒滩变成绿洲。
1986年,2000多名青年惠女自带工具,四人一抬,将一块块800多斤的重石填海,2年建成了700多米的大岞避风港。1953年成立至今的大岞海防女民兵,更是靠着过硬的素质,锻造成为“新时代的娘子军”。
新世纪以来,在雕艺、建筑、文旅,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惠女代表,带动了乡村振兴,推动了惠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就如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副校长杜丕谦所言,“惠女精神”不但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生动实践,充满与时俱进的时代活力。
惠女剪瓷技艺(黄勇专/摄)
时代新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惠女精神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升华着。
2009年,泉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弘扬惠女精神,提振创业激情,促进科学发展”活动的决定》,精辟概括惠女精神的内涵:“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
2021年,惠安县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总结提出“团结奋斗、弘扬美德、胸怀梦想、奉献时代”的新时代“惠女精神”。
新的时代中,成长于更好的环境,获得了良好教育的新生代惠安女,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承前启后,实干在前,奋进在前,担当在前。她们锐意进取,敢冲敢闯,敢为人先;她们就算是遇到挫折、失败,也要拼尽全力,心态不乱,进退有序;她们不过于计较得失,坦然接受结果,赢得起也输得起;她们前瞻智慧,引领时代。
知名食品企业达利集团副总裁、新生代女子企业家、优秀的新生代惠女代表许阳阳曾经这样表述新时代的惠女精神:“惠女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福建精神和“晋江经验”互为一体,始终激励着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迸发活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海峡都市报记者吴日锦/文 惠宣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