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周宁:以绿为底 绘就生态文明新时代画卷
http://wmf.fjsen.com  2024-07-08 17:42:19 魏知秋 江婷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森林党校”与“志愿驿站”引领群众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绿色积分”和“环保实践”让群众共享绿色成果……在绿水青山的周宁,乡村振兴因生态发展而焕发新生,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春风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周宁县始终秉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生态振兴新路径,在促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周宁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振兴”之路。

“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森林党校) 郑文敏 摄

打造基地

深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走进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7300多亩林场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林下金线莲、草珊瑚等药材生机盎然。

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贷款8万元,带着全家上山开荒、植树,创办家庭林场,成为当时宁德地区的造林大户。短短三年,黄振芳一家铆足干劲植树造林1207亩,为闽东绿化植树带了好头。在他的带动下,后洋村掀起造林热,从一家植到家家植,短短几年,林地面积扩至7307亩。

黄振芳的孙女黄娟娟讲述一家人植树造林的故事 刘志玮 摄

1988年至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创见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

2021年,依托黄振芳家庭林场,周宁县高起点、高标准推动“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建设,打造“黄振芳家庭林场”生态文化品牌。同年7月,我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落户黄振芳家庭林场。去年,该基地共接待全国各地党员干部454批次9029人次前来参观研学。

“作为周宁县新一代青年人,我们要以争的意识、拼的姿态、抢的劲头,新垦荒山、培育种苗、植树造林,追逐于绿水青山间……”日前,在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黄振芳的孙女、“理论宣讲轻骑兵”成员黄娟娟正为前来研学的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为深化宣讲力度,达成生态文明新共识,2022年,周宁县统筹“非遗+宣讲”“文艺+宣讲”“普法+宣讲”等特色载体,从各条战线、不同行业中选拔组建39支“福小宣·理响周宁”理论宣讲轻骑兵,以“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为重点,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引领全县上下形成逐绿共识,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将继续以多载体、多形式的人员构成,打造强大宣讲队伍,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讲形式,推动‘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在基层‘活’起来、‘动’起来。”周宁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陈强说。

今年,“三库+碳库”重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将在周宁县举办,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和亲历者代表将围绕“三库+碳库”重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和宣传,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三库+碳库”重要理念提供新平台、新思路。

环保志愿服务

点亮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炬

大米、洗发水、洗衣液……在周宁县礼门乡仕本村“电力爱心超市”内,各类生活用品整齐摆放在简易货架上,“明码标分”,群众可以通过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而获得积分,在超市免费兑换物品。

礼门乡仕本村志愿者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商品 李何颖 摄

近年来,周宁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以“积分制”为抓手,建立“文明实践积分制+爱心超市”模式,激励群众参加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群众由原来的“被动参加”转变为“主动参与”,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积分超市”的运行只是周宁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扑鼻满枝丫,又香又甜人人夸……”这首经典音乐响起,也是湿垃圾的“集结号”,周宁县泗桥乡坂坑村村民将湿垃圾收集好,分拣员每日上门回收,并检查各户垃圾分类收集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意见,确保垃圾分类收集到位。每当周一、三、五垃圾车响起不同流行音乐时,代表要收干垃圾了,这时,村民们提着家中对应的垃圾桶在村主干道两旁6个候车点等候车辆经过,将家中的垃圾倒车上,运往县城进行统一处理。

多年来,泗桥乡坂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坚持宣传推广垃圾分类,通过常态化卫生督导、网格员激励保障和积分制管理评价等机制,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基层乡村治理新路子,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泗桥乡坂坑村志愿者回收湿垃圾 郑文敏 摄

与此同时,一个个“红马甲”出现在大街小巷,拾捡烟头、纸屑,指引群众规范停车……周宁县充分发挥“银屏峰下周墩人志愿者”、周宁义工协会等民间群体力量,开展清洁家园、美化城市、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上千场次,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内容,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淳朴民风润乡土,兴旺乡村展新颜。2023年以来,周宁县累计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600余场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周宁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绿色文明实践

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鲤鱼溪源自宋代,历经八百年,2008年,以‘三个世界唯一’(鱼冢、鱼葬、鱼祭文),收录吉尼斯——‘年代最久的鲤鱼溪’……”端午假期,在周宁县浦源镇鲤鱼溪景区内,红领巾小导游声情并茂地向游人讲解鲤鱼溪八百年“人鱼同乐”的故事。

红领巾小导游为游客讲解“人鱼同乐”的故事 叶娜娜 摄

近年来,浦源镇浦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利用鲤鱼溪生态文明风景区的优势,从振兴鲤鱼文化着手,组建“红领巾小导游”志愿服务队,在景区内设立导游服务站,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期,轮流到景区开展义务导游。同时,引进“北路戏”“方言评书”等非遗技艺,让鲤鱼溪畔增添魅力风韵。据统计,2023年,鲤鱼溪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

“好生态”培育“好业态”,“好风景”催生“好钱景”。周宁县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

“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包括土壤疏松……”4月,周宁县科学普及志愿服务队在周宁县利健园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开展高山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培训会,为该县马铃薯增产增收打下了基础。

科技特派员张招娟现场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刘志玮 摄

在周宁,像这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并不是个例。2017年以来,科技特派员张招娟及其所在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扎根周宁,服务生产一线,并结合周宁县高山农作物产业发展规划,推荐提供农作物新品种,开展授课培训和技术指导,平均每年服务天数30天左右。他们把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民,把技术、信息等要素注入农村,有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有效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周宁人用“一片绿”读懂森林“四库全书”,走出一条绿色发展路径,让山城人居环境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闽东日报 魏知秋 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