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新华社区一间普通的门房里,租住着一户特殊的三口之家。男主人叫刘世学,今年55岁,原来是粮食系统职工,下岗后开起了电动车。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是一对小矮人——患有先天性侏儒症的残疾母子,母亲赵秀敏43岁,儿子20岁。这个家庭自组建以来,20多年来一直过着贫穷困顿的生活,但家庭成员间相濡以沫的亲情和笑对人生的态度感动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他们用自己特殊的经历诠释了生活的全新内涵……
赵秀敏是不幸的,来到这个世界便伴随着悲哀和痛苦,先天的残疾让她不得不面对世俗的偏见和眼光。但她又是幸运的,自小身边就有很多伙伴帮助。到了上学的年龄,这些伙伴自发地成立了护送队,小学时,轮班背着她上学;上初中时,条件得到了改善,开始用自行车。这种无私的帮助多年来一直持续着,就是她成家后,这些同学和朋友也始终用不同的方式扶助着她,而且延伸到他们的家人和社会的好心人。在朋友、亲人和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中,赵秀敏充分感受到了人间爱的阳光,也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她从不怨天尤人,笑容总是挂在脸上,说话也是爽快自信。上小学和初中时,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每逢联欢会和文艺汇演,她动情的诗朗诵和优美的歌声总能赢得最热烈的掌声;念完初中,她在家里力所能及地做事,尽量让亲人对她少费心;结婚时,她用自己瘦弱的小手编织了许多带有“喜”字的饰物,至今这些饰物仍是这个贫困之家的幸福见证。婚后,可怕的遗传基因让她的儿子也成了侏儒,但她依然用爱心全力尽到了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在她家,虽然看不到高档的家具和电器,但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家人之间和颜悦色,充满欢声笑语。
赵秀敏的丈夫刘世学是兴隆庄乡的农民,朴实憨厚,没有多少文化。成为粮食系统职工后,刘世学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经人介绍,刘世学认识了赵秀敏。很快,赵秀敏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相同的志趣和爱好——文艺又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后来,赵秀敏也说:“一见到他,就知道他是一个好人。 ”
刘世学没有豪言壮语,多年来,他默默无闻而且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妻子和儿子。用赵秀敏同学的话说:这些年他们所做的,和姐夫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他不仅要做好家务、照顾他们母子,还要凭劳动挣钱养家糊口。他的节俭是出了名的,家里来了客人,平时只抽旱烟的他去买一盒香烟。下次那个客人来时,他拿出的依然是那盒烟。下岗后,他在多方帮助下开起了电动车。白天他把母子俩照顾好后才出门,由于想多有点收入,他把出车的时间更多地选择在了晚上,深夜两三点钟回家是常有的事。但他从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大冬天在外出车连一碗热汤面都舍不得吃。回家后,每次都将钱如数交给妻子。看到妻子因心疼不忍和感动而流泪时,他总是百般劝慰,有时还要唱上几句样板戏逗她开心。虽然住处多次搬迁,但他们租住的地方有一样从没改变,那就是每一个住处都是爱心弥漫的小屋。
这么多年来,刘世学、赵秀敏彼此一直相敬如宾、不离不弃,演绎着非常爱情的经典。儿子也继承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20岁的他身残志坚,大城子到中三家足有40公里,他硬是骑着小自行车返回,顽强的精神可见一斑。儿子的成长使他们看到了这个家未来的希望,但刘世学、赵秀敏心底里还是有很多的担忧,由于天生侏儒,儿子至今没有职业,更谈不上收入。近一两年来,赵秀敏身体大不如前,生病不断,下地走路已不能超过50米,生活也开始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就全落在了丈夫刘世学的身上。刘世学已经55岁,身体越来越差。三口人的低保共400多元。
近期,朝阳县政府分给他们一套廉租楼房,但6000元的入住资金又让这个家庭望而却步。面对着生活的新困难,这个特殊的家庭依然在坚持,依然选择着坚强,依然充满着快乐。现在,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着楼房安居的目标,这相亲相爱的特殊一家人也一定会迎来一个温暖的春天。 (王海波 记者张辉)
责编:蔡意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