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概况简介
http://wmf.fjsen.com 2012-09-28 17:02   来源:古田县委文明办    我来说两句

古田还具有“五边”(铁路边、国道边、闽江边、水库边和县区边)优势。近年来,古田人民充分利用这些特殊环境发展地方特产,尤其利用食用菌生产带来的大量剩余资金投入到开山种果的热潮中。1994年栽种面积达10多万亩,产量2.5万吨。出现荣获全国金杯奖的湖滨密柚、名闻遐迩的西洋油柰、大桥柿丸和遍及城乡的水蜜桃等名优特水果。食用菌之乡又刮“绿色旋风”,使这个曾产青玉而得名的古田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殷周时代,先民已使用石斧、石锛及陶器等用具。先秦时期,地荒人稀,生息着“发肤身体皆白惟两眼纯赤”的闽越族人。西晋末年,境内始有南迁的汉族人。隋末,有浙江杨氏首抵境内种植香菇。唐建县之初,人口千余户,首任县令刘疆率众“锄芜敷菑”,开辟家园;民务稼穑,田岁一获,地瘠产物无多。唐末,中原诸姓流裔迁徙境内,促进经济开发,“水耕火耨绕山田”,“高低陇亩事耕锄”,制曲酿酒等家庭副业颇为兴盛。宋代“产铁之务”占全国10%,茶业亦得到发展。元代,出现造纸作坊。明初,重视兴修水利,辟渠开陂10余处,种植业得以发展,粮食作物有赤、白早稻,晚白稻,红芒秫,大、小麦,黄、黑豆,白小豆等10余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人口增至15317户,50372人。嗣后因兵荒屡见,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人口仅8336户,29200人。是年首试植桑养蚕,稍有成效,推广一时。清代,出现教会学校,传入西医,印刷、制伞、打铁、铸锅、制曲、制茶等行业较为出名。随之出现私人联营商业。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产品颇为丰富。光绪年间,秫米(即糯米的福州方言称谓)销往省城,岁约数万担。

民国初期,出现现代工业萌芽,印刷、造纸、纺织等先后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操作。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设备先后应用。民国14年(1925年)首建水力发电厂。民国21年设立农事试验场(后改为县中心农场),试验推广农产良种和化学肥料。民国24年境内第一条公路建成通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权腐败,生产条件低下,加以境内兵匪相扰,自然灾害频仍,古田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抗日战争时期和其后的内战阶段,社会动荡,官、兵、匪、霸沆瀣一气,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农村破产,百业凋零。不少贫苦农民被迫离乡背井,“四出佣食”,或漂流海外谋生,或出走上府(闽北一带)寻求生路。民国37年人口同宣统二年(1910年)相比,从原来195683人减至153628人。民国38年,国民生产总值719万元,人均收入41元。工农业总产值921.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0.5万元。

责任编辑:卓志沐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