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修身之本,只有夯实道德之基,才能为文明风尚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围绕诚信建设制度化、倡导节俭养德、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培育新乡贤文化等方面,把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有力促进了社会环境的文明和谐。(10月13日《人民日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培育文明风尚,建设文明社会,关键在于提升每个人的道德文明素养、打牢文明社会的基础。而要提升每个人的道德文明素养,一方面需要每个人养成文明自觉,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诸如诚信建设制度化、倡导节俭养德、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培育乡贤文化等方式来形成培育文明风尚的社会环境。
如今,“诚信”“节俭”“家风家训”“乡贤”等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个人是否诚信,成了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通行证。一些地方对地铁逃票行为进行了整治,还有的地方通过诚信红黑榜等方式对不讲诚信的行为进行治理,而道德模范、“好人365”等道德领域的榜样人物对培育全社会的诚信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诚信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失信的人和事越来越少。一个人是否节俭,小则可以影响他本人的“修身”,大则可以影响社会、国家的前程。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对中国古代王朝的兴亡史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不少王朝正是由于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亡国。家风家训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良好的家风,需要制定良好的家训。良好的家训应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其中,每个家庭成员都严格按照家风家训行事,都做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将家风家训的接力棒一代代传递下去,就能让子孙后代都成为有道德的人。而成为有道德的人,则是一个人成长为德才兼备人才的基本前提。不少地方都有乡贤,他们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在一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间有很大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影响着这个地方人民群众的行事风格。培育新乡贤文化,就是要发挥新乡贤的余热,让新乡贤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守望者、引领者,带动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迈进。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有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古人的智慧对于今人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好的启迪意义。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修身之本,一个人从思想上重视起道德,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求自己,就能逐步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要培育文明风尚的肥沃土壤,则需要夯实道德之基。夯实道德之基,需要每个人提升道德文明素养。与此同时,社会是大家的社会,还需要打造相应的社会氛围,需要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小落细落实。诚信建设制度化、节俭养德、家风家训、新乡贤文化等,正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小落细落实的体现。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愿各地都能打牢道德之基,共建全社会的文明风尚,让精神文明之花激情绽放!(李兆清)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10-13气象服务保障青运会实体火炬传递顺利进行
- 2015-10-13三明市迅速落实全国青运会三明赛场各项工作任务
- 2015-10-13漳州大鼓凉伞民间特色舞蹈将“登陆”青运会开幕式
- 2015-10-13青运会火炬传递圆满结束 弘扬绿色环保运动理念
- 2015-10-13首届青运会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在榕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