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丰富家训文化载体 助农民转产就业
16日上午,福建厦门市海沧街道青礁村院前社的两岸青创书院外传出一串串银铃般的欢笑声,一群来自台湾台南新山小学的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村庄内摆放的犁、耙、石磨等农具。
“孩子们大多是第一次见到这些传统农具,两岸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传统农耕方式。”新山小学带队老师林倩如说,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类生动有趣的交流活动,也因此结交了许多大陆朋友。
当天,“传家训、振家风——两岸宗亲海沧行”活动启动,来自台湾的120多位宗亲代表和30多位文化界人士在海沧深度考察、体验中华传统家训文化,并与大陆宗亲和文化界人士就如何传承优秀家训、弘扬优良家风、加强家庭建设展开探讨。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在院前社的大夫第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颜氏家训》,稚嫩的童音萦绕在百年红砖古厝。而这,只是海沧弘扬耕读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沧区“从娃娃抓起”,广撒“耕读文化”的种子,以社区书院为平台,拓展耕读文化载体,通过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优秀家风社风的示范带动,全面提升了居民人文素养。
“现在,城里的孩子对‘耕’的认知几乎为零,所以我们打造了‘城市菜地’,小朋友可以在里面体验种菜、施肥,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在院前社济生缘合作社理事长陈俊雄看来,耕读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是勤劳自强、好学文明。因此,2014年,他召集身边的“小伙伴们”把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开发“城市菜地”,让城里的孩子们可以在现实版“开心农场”里体验传统农耕的乐趣。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不读书也不找工作,就啃老。上午都在睡觉,下午才陆续起来,打牌喝酒吹牛。”加入合作社后,村里年轻人的变化,让陈俊雄感到吃惊。“早上6点就到菜地,肩挑手扛的,原本一个个白白嫩嫩,很快晒得比我还黑。”很快,成效来了,“城市菜地”大受城里人欢迎,村民腰包也鼓起来,每亩地年收入从3万元跃升至8万元。
如今,在外创业的院前社年轻人纷纷返乡,曾经的“空壳村”也蜕变为远近闻名的“闽台生态文化村”。院前社这个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子,年接待游客已达30万人次。“年轻人的这股干劲,既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内生动力,更缘自对乡村深厚的感情。” 陈俊雄颇有感触地说。
“海沧将耕读文化解读为一座帮助农民转产就业、引导人们勤劳好学的桥梁,体现了视野和高度。”台湾著名国学大师、朱熹第二十六代嫡孙朱高正说,两岸交流立足在耕读文化的基石上,将走得更稳更踏实,文化的魅力也将给台湾青年带来更多启迪。
“海沧的耕读文化很妙!妙在它与时俱进,妙在它推陈出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京辉说,海沧的耕读文化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年轻人中传承,也成为两岸青少年沟通交流的“润滑剂”。(何 璐)
责任编辑:卢超颖 |
- 2017-06-06海沧文明创建注入“耕读文化”新内涵 提升认同感
- 2017-06-05厦门市海沧区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 2017-05-23厦门海沧新增5条“无饮食车厢”线路 文明出行再发力
- 2017-05-23海沧开展文明交通“斑马行动” 收到数千份承诺书
- 2017-05-23厦门市海沧文明交通“斑马行动”持续发酵
- 2017-05-17海沧开展“斑马行动” 号召更多人当文明交通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