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http://wmf.fjsen.com 2018-11-13 11:42:5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乡村文化式微的现实因由

文化是乡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我国农村面貌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乡村文化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强烈冲击,其根基越来越羸弱、种类越来越稀少、底蕴越来越浅薄,其作为乡民精神家园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一是新型城镇化的冲击。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已经或正在经历乡村城市化过程。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村庄数量逐年减少,承负乡愁的载体正在流失。城镇化使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淡出人们视野,即便一些村庄犹存尚在,也早已千疮百孔、今不如昨。

二是外来文化的侵蚀。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既有交流和交汇,也有排斥和抵牾。作为长期滋养中国农民的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中,逐渐被边缘化乃至荒漠化。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官员为了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将乡村文化置于经济建设的从属地位,大肆开发民居建筑群落、寺院祠堂、廊桥楼阁、书院官厅,致使许多优质乡村文化资源被破坏被抛弃,或者在乡村建筑风格上热衷于复制城市模式,致使千村一面,毫无特色与个性。这些行为打破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乡村代代因袭的社会秩序,终结了乡村特有的精神生态,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褪色和不断消亡。

三是文化传承的内在断裂。传承性是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的基本属性,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众多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日趋增多,很多村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乡村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开始动摇。

振兴乡村文化的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题,究其根本是一场复兴乡村传统文化、再造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文化运动,无论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还是解决“三农”问题,都必须加快重建乡村文化。

一是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叠加、互相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复兴乡村文化、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人文功效,既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所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乡村文化价值,大力释放乡村文化的时代功能,努力提振全社会对乡村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二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乡村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开敞空间,只有坚持地域特色、民族风格与外来文化同构并置,才能将乡村文化的物质形态与精神气质有机融合起来。那些似景如画的自然风貌、穿村而过的潺潺溪流、夕阳西下的袅袅炊烟、肃穆幽静的祠堂庙宇、风骨犹存的廊桥书院,大都刻满了乡村文化的印记,承载着远方游子的牵挂,对这些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无论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亭台楼阁、路桥围屋、民宅民居,还是以非物质形态呈现的歌舞说唱、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戏曲庙会等,农村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都应充分汲取文化精华与养分,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同时,要根据新时代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对乡村文化各种形态样式进行大力传承和积极创新,使乡村文化在涵养乡风文明、培育新型村民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宗教观,使村民逐渐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要通过开展乡村素质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村民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确立现代生活理念和科学生活方式。要制订乡俗民规,破除封建陋习,弘扬传统美德,选树乡绅乡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风尚。(作者系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金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