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印,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印尼归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市后村村民。苏永印是一个普通农民,在古稀之年,与妻子共同侍奉104岁的慈母,须臾不离左右,用他淳朴的言行做到孝道知行合一。
你养我小,我养您老
“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更是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苏永印深以为然。每个清晨和傍晚,只要不下雨,总能看到75岁的苏永印用轮椅推着104岁的母亲在仙都镇区逛街散步,一幅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
每次出来游玩前,苏永印总是细心地为母亲打点好一切。清晨时分,母亲梳洗过后,吃完早餐,就乐呵呵地等着儿子带她出门了。若是下午,等母亲午睡起来,苏永印就把准备好的点心端过来给母亲品尝。在母亲吃点心的时候,他抓紧时间收拾东西,把所有装备都准备停当,让母亲安心出行。母亲爱美,有时会戴着洋气的礼帽挡风,有时会戴着时尚的鸭舌帽遮阳出行,这取决于当天的心情和天气情况。每次出门前,苏永印总是看了又看天气,经常纠结于该给母亲穿得厚一些还是薄一些,穿多了怕给闷热了,穿少了又怕给凉着了,极为矛盾。这样的矛盾心理,母亲在养育他的过程中,定然也曾经有过。今天的角色互换,便形成了“你养我小,我养您老”的反哺典范。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生性热爱自由的苏永印,哪怕是有事非出个远门不可,就算是一天半天,也放不下心来,索性安心陪着母亲,已经好几年没有踏出县外。为了让母亲心情愉悦,他几乎天天用轮椅推着母亲外出,或是晒太阳,或是找乡亲泡茶聊天,无时不刻陪在母亲身旁。出来散步时,遇到和母亲打招呼的人们,他总是停下来让母亲和乡亲们开心地聊聊,乡亲们也喜欢和老人家说说话。每当这时候,在她身边的苏永印也很开心,只要母亲心情好,便能带给他一整天满满的幸福感。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苏永印的母亲蒋金花是旧时农村少有的文化人。印尼当时没有华文中学,父母特意送她回国,在漳州进德女中求学。1946年以前,全家多次往返南洋谋求生计,即便旅途劳顿,拖家带口,行囊中总是备着许多书籍。
当时仙都镇在闽南地区属于穷乡僻壤,人们大多生活拮据,日子很是困苦,苏永印一家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温饱问题迫在眉睫,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父母依然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总是谆谆教诲“不可不学,不可失学”。每天晚上点起一盏油灯,在灯火如豆下,一家人围集一桌,各守一卷,寂寂无声。当时洋油虽贵,全家人却从没为省灯油钱而停止读书。后来,苏永印的大姊从医,二姊从教,他与妹弟四人都被高一级院校录取,由于当时身份特殊不能入学,止于初中。虽然学历不同,兄弟姊妹几个都有各自出色的地方,子孙后代十有八九进高校学习,大家都说是因为“其父母言传身教恩泽后人”。
采药入深山,乐见乡人康
苏永印的母亲因为认识字,读过医药书籍,懂得些许医学知识。回国后,乡亲们经常求助于她,她也从不推脱,尽力帮助大家,苏永印也因此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经常把辛苦采摘回来的草药免费赠送病人。他的母亲会推拿接骨技术,有的人摔伤了骨头,脱臼了,她总能熟练地复位,并用他采来的青草药为病人消肿清瘀。但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骨折却只能凭经验来判断治疗,母子二人深怕判断失误耽误了患者病情,深感无奈。
六十年代中期,印尼爱国侨胞捐资增建华侨医院病房门诊,并赠送一批先进的医疗器械,扩大医院的医疗业务范围。自此,为乡亲们接骨完后,他们总是叮嘱患者一定要去侨院照X光,证实一下治疗措施是否妥当。遇到病情严重的患者,直接要求他们在华侨医院治疗,以免耽误了病情。
有时病人来求治的疑难杂症需要罕见的青草药来治疗,只要母亲一声吩咐,无论是再高再远的山,还是严寒和酷暑,都阻挡不了他采药的脚步。采药过程中,需要攀爬陡崖石壁,也经常遇见虫蚁毒蛇,危险无处不在。每当他在深山野林里采药的时候,母亲必然牵肠挂肚。日落时分,苏永印背着草药,拖着疲惫的身躯归来,母亲看到他的身影,悬着的心方才释然。当然,所有的辛劳,总是在治好病人的欣慰笑脸里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