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1月26日讯 记者日前从省委文明办获悉,经专家线上评审、网络投票、综合小组评议等程序,颜晓梅等8人(组)入围今年12月份“中国好人”候选人。
助人为乐
乡村阅读点灯人倡建公益图书馆 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前程
颜晓梅,女,1958年1月出生,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社区公益图书馆创始人、馆长。2017年她因支教来到嵩口,看到乡村儿童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自愿留守嵩口创建社区公益图书馆。4年多来,她循序渐进,言传身教,引领古镇村民和孩子将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古镇浸润书香。为了嵩口的孩子,她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日和假期,连续四年都在嵩口陪伴孩子过年。2020年,获评中宣部和农业农村部“乡村阅读榜样”荣誉称号。
关爱留守儿童 创建社区公益图片馆
2017年1月作为福建义工支教团团长,颜晓梅带领福建义工支教队在嵩口举办留守儿童冬令营活动。在这次支教活动中,她发现乡村儿童阅读资源极度匮乏。与此同时,颜晓梅又深深地被嵩口秀美的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十几年一直关注乡村儿童教育的她,怀着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之心,决定留守嵩口创建一个社区公益图书馆。颜晓梅和嵩口镇有关领导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马上着手推进此事。嵩口镇政府负责选址,五金店捐纱门,灯具店捐吊灯,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捐图书……在嵩口镇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建下,嵩口社区公益图书馆2017年4月22日挂牌开馆,正式对外开放。
场地有了,如何维持图书馆的长效有序运营,成了颜晓梅心中的又一个难题。“我们借鉴嵩口古镇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注重发挥‘原住民’的优势,以共建共享的方式,让老人讲述‘嵩口故事会’,让孩子们担任小小志愿者,让贫困户上岗任职图书馆管理员。”颜晓梅说。在颜晓梅的邀请下,镇里一些退休教师和老人还到图书馆担任“嵩口故事会”主讲人,给孩子们介绍当地的人文历史等。
播撒爱的种子 点亮孩子前行道路
嵩口镇社区公益图书馆,悄然改变了古镇村民和孩子的生活方式,让古镇浸润了书香。每天上午,老人到这里下棋。下午放学后,不少学生到这里看书、写作业。馆内现有藏书1.4万册,设有开放阅读区、沙龙活动区、儿童阅读区等,馆内楼梯下的“月光书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阅读区。对他们来说,图书馆就如同他们半个家。说起颜晓梅,嵩口镇上的孩子们十有八九都认识她。她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甘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四年来,她牺牲了节假日和双休日,每个周末,在图书馆开展绘本阅读、嵩口·故事会、国学经典课程、真人图书馆分享会、小导游培训等。每周六晚上举行“电影沙龙”,四年来,她为孩子们播放了200多部电影,让孩子们在光影世界中提高了文学素养,学习了电影艺术。她还勇于创新创造,多方联合社会资源,在图书馆开办留守儿童“四点半课堂”,对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后来,镇上一些退休教师也自发来到图书馆担任课后辅导老师,义务辅导孩子们做功课。图书馆还成立了朗读俱乐部,创立了福建省首个乡村少儿合唱团等。为了嵩口的孩子,她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日和假期,连续四年都在嵩口陪伴孩子过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四年的运营,嵩口社区公益图书馆成了一个有书香味、有人情味,以及传承千年古镇历史和乡风民俗的地方。为了乡村孩子的未来,她愿意去做一个“点灯人”,用知识去点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她愿做一台“播种机”,去孩子的心田播撒爱的种子,将更多的爱与和自信传递给嵩口乡村孩子。(来源:福建省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严迪)
孝老爱亲
贤惠妻子用爱撑起一片天
童乾娣,女,50岁,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江坑村民。十五年来,她照料下身重残的丈夫起床穿衣、喂饭喂水、按摩洗脚、端屎端尿;为了生计,她帮别人打工;每年饲养几百只鸡鸭和几十只兔贴补家用。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培养清华高材生。
“顶梁柱”倒塌,乡村妇女撑起一个家
1993年,童乾娣经人介绍,与武平县桃溪镇江坑村民兰洪养结为夫妻。婚后,两夫妻购买了一辆龙马小车跑运输,家庭虽然不算很富裕,但小俩口恩恩爱爱,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噩梦从2006年开始。2006年12月17日兰洪养在外出跑运输途中,因下雨路滑,一不小心车辆坠入深渊。兰洪养被送到武平县医院抢救,因病情严重,先后转诊龙岩第一医院。最终兰洪养保住了性命,却成了下身重残,胸部以下都不能动弹,不但无法站立起来,而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的“顶梁柱 ”倒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中断,为兰洪养治疗时已经债台高筑。兰洪养仍需每天用药,三个孩子还在读小学,最大的才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八岁,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童乾娣一个人的肩上。
十五年如一日,不让重残丈夫受委屈
十五年来,她每天坚持为兰洪养穿衣、喂饭、喂水、端屎端尿,为了维持生计,兰洪养刚出院时,童乾娣一边到田里做农活,一边照料兰洪养。好几次,兰洪养因长时间躺在床上,身上长了褥疮,伤疤好了又长,童乾娣一遍一遍地给他擦药。过度的劳累使她喘不过气来,沉重的负担压得她直不起腰。
“身体的累是次要的,主要是心理负担重。”当初向亲朋好友借了10万元,有人说她“只借不还”,兰洪养听到后叫她不要去借,童乾娣表态“我一定会还清”。后来童乾娣通过帮人打工和饲养家禽攒钱,不仅还清了债务,还保证了丈夫的医疗费用及3个孩子的学习所需。
“我这辈子,有你便是晴天”
如今,童乾娣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大儿子2014年被清华大学录取,女儿被闽南师范大学录取,如今已参加工作;二儿子2017年被广东省工业大学录取,家里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2015年,江坑村将她家列为精准识别贫困户和低保户。“政府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易地搬迁,2017年已经脱贫,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童乾娣说,建档立卡贫困户享有健康扶贫,兰洪养的医疗费也省了许多。
2014年8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专程来他家进行采访并用十五分钟时间专题报道了她的事迹。“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谢谢你!”不善言辞的兰洪养紧握妻子的双手深情道谢。童乾娣略显羞涩地回答道:“我也要谢谢你!我这辈子有你在,才感觉到每日都是晴天。”
见义勇为
邻居油锅起火爆炸 “好青年”勇闯火海救人
夏恩代,男,现年31岁,福鼎市桐城街道玉塘村委会工作人员。在邻居家厨房起火爆炸的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抢险救援。在灭火时,夏恩代的双腿、面部、手臂等部位不慎被油锅中的热油严重烫伤。经过手术和康复治疗,他才恢复正常行走。面对邻居送来的补偿款,考虑到他们的困难,夏恩代只收下部分医疗费,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不顾危险闯火海控火势
2021年2月21日19时10分许,福鼎市桐城街道玉塘村一村民因使用燃气灶炸菜籽油时温度过高,引起爆炸燃烧,导致厨房迅速被火焰噬,浓烟四起。
住在隔壁的夏恩代突然听到“砰”的一声爆炸音,连忙跑出家门查看情况。看到隔壁家厨房浓烟不断往外涌出,听到邻居女主人的大声哭喊,夏恩代立即冲进火场施救。
冲进邻居家的夏恩代发现,浓烟飘浮在上半身,房屋空间的下半部还没被烟雾侵蚀。他便蹲下身子,一步步往前挪。进入厨房后,他立刻让厨房内的人蹲下,赶紧离开火场。随后他仔细观察厨房情况,检查煤气罐是否关闭等。
“油锅是最大的起火源,火势让我感觉像电视里火箭升空时的火一样,一直向上冲……”夏恩代看到油锅的大火到处喷射,立即喊邻居女主人去楼上拿一床被子来。接到棉被后,由于时间紧迫,他只能轻微打湿棉被,拿着被子直接捂盖在油锅上,隔绝空气,阻止火势继续蔓延。
虽然油锅里的火势暂时被灭,但抽油烟机的火还在燃烧,想把油烟机的火熄扑灭的夏恩代,由于浓烟呛入,本能地将按在打湿棉被上的手移开。油锅瞬间倾倒,随即又发生了爆炸燃烧,火光直接笼罩了夏恩代全身。“那时有1至2秒的时间,眼前全是火光,让人感到晕眩,有恐慌感。”夏恩代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也是感到一阵的后怕。
坚持康复训练直言不后悔
锅里倾倒时,锅里滚烫的热油泼到夏恩代的两条大腿上。顾不上身体的疼痛,夏恩代察看火势已被基本控制后,从厨房到楼下,嘱咐其他人不要进入厨房。看到119消防车也赶到现场,夏恩代就跑回家用自来水冲烫伤处降温。
由于双腿、面部、手臂等部位被严重烫伤,夏恩代被送到医院医治,并做双大腿坏死组织切痂植皮术。在医院病床上躺了两个月后,夏恩代腿部出现萎缩,特别是小腿只剩下皮包骨。鉴于皮肤愈合,夏恩代便回家做康复,经过一个多月,他才恢复了正常行走。
夏恩代的伤情,花费了14万元医疗费。邻居家一开始就送去了5万元,事故保险报销后,又送来了5万元。可考虑到邻居家的遭遇,家人决定退还3万元,自家承担一半的费用。2021年6月16日,他被福鼎市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熟悉夏恩代的人,都知道他是名马拉松健将,家中奖牌诸多。对于此次重伤造成长时间不能正常行走的情况,可能影响运动生涯,夏恩代表示,没有后悔,当时情况自己不可能置身事外,可以成功避免一场火灾爆炸事故,自己就感到满足了。
孝老爱亲
好哥哥58年不离不弃诠释手足情深
方捷华,男,1954年4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滩镇内洋村民。方捷华原本日子过的就不易,常年靠种田和打零工维持生活。然而,58年来,方捷华对患有智力残疾的弟弟方衍培和弟媳始终一如既往地照顾,不离不弃,还把弟弟的儿子养育成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手足情深。
不离不弃养育弟弟成年
方捷华的弟弟方衍培自小四肢软弱无力且精神智力不正常,直到七岁才学会走路和说话。方捷华比弟弟方衍培大9岁,小时候父母出去干农活,弟弟都是由方捷华照顾。那时,邻里都说这孩子将来没多大出息,不如直接放弃,但方捷华与其父母从未嫌弃过,更没有想过放弃。在方捷华的悉心照顾下,弟弟方衍培长期通过中草药调理,身体慢慢好转,但是智力却没有改变。雪上加霜的是,在弟弟方衍培14岁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去世了,照顾弟弟的重担完全压在了方捷华肩上。“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我们因此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方捷华说,教弟弟学犁田不是一个简单的活,不仅需要耐心,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直到方衍培20岁时,他已经学会干基本的农活。
尽心尽力帮助弟弟成家
方捷华的父亲,担心自己老去后无人照顾方衍培,想给小儿子寻个伴,可是谁又能看上一个残疾人?经邻居介绍,永春县湖洋镇有一名情况与方衍培相似的女孩。一开始,担心把这女孩娶回家,会给家里增加负担。最后,思虑再三,还是决定让他们结个伴,一起走完这漫漫人生路。在方捷华和妻子的精心调理下,方捷华弟媳的身体也慢慢好转,4年后还生下了侄子小方。方捷华一直把弟弟家和自己家拴在一起,一大家子九口人围着一个炉灶吃饭,至今没有分过锅。所幸的是,小方的身体状况正常,初中毕业后就到城关一家摩托车修理厂当学徒,如今已成年。“能撑起这个家,我妻子的功劳最大,当初要嫁给我时,就不嫌弃我有这样一个弟弟,她反而觉得有义务照顾他,无怨无悔。”说到妻子彭世英,方捷华不禁红了眼眶。
无怨无悔陪伴弟弟一生
方捷华的儿子因在厦门工作,长期在厦门居住,妻子彭世英也去了厦门帮忙照顾孙子,而方捷华没有去厦门同妻子儿孙共同生活,而是在内洋村陪伴和照顾弟弟方衍培和弟媳。现在,弟弟方衍培同其妻子虽然与外界沟通还有很大的障碍,但能帮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会一如既往地照顾他们。如今又有镇村和社会的关心,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方捷华坚定地说。
方捷华一家对兄弟的情谊,不是一幕短暂的烟火,而是一幅真心动人的画卷。2016年,镇村提供一笔启动资金,帮方家用来养鸡、养鸭、养蜂等发展经济。目前,方捷华家里养了40多箱的蜜蜂,靠卖蜂蜜为家里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诚实守信
拾金不昧好店家 10年坚持诚信经营
丁丽青,女,1990年1月出生,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石牌镇上坡村人,是一家店铺的经营业主。她不仅是拾金不昧的好店家,也是诚信经营的好老板。10年来,丁丽青共拾获归还现金20余万元、手机10余部,此外,丁丽青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的经营理念——保证产品的质量,力求将真正的美味展示在每位客人面前,她的诚信经营赢得了无数回头客。
拾金不昧还失主 诚实守信守美德
2010年10月,一位客人在丁丽青店里用餐后,将手提包遗忘在店里。丁丽青检查后发现,包里放着十几叠崭新的人民币和3张银行卡,数额高达18万元。对她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感,能抵上店铺的年收入。但丁丽青并没有被这18万元所利诱,而是第一时间找到失主,归还财物。事后,失主多次找到丁丽青,一定要给她酬谢金,都被她婉言谢绝。当记者问:“你归还了18万元钱,后不后悔?”丁丽青回答:“我不后悔。”2021年4月16日又一位客人在店铺遗落了一个包包,包内装有现金六七千以及数张银行卡,丁丽青依然很快联系上了失主并将包包快递回失主手中。
有客人把杯子落在了店里,孩子说:“妈妈,客人都走了,丢的杯子不一定会来拿啦。”作为妈妈的丁丽青说:“那不一定,虽然是个小杯子,说不定是很有纪念价值的杯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人送的呢,是很珍贵的。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别人的损失和心情,而不是自己的利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能拿的。”多年间,只要有顾客在店里遗失财物,她都积极主动归还,她的一举一动不是一时的作秀,是坚持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据不完全统计,她共拾获并归还现金20余万元、手机10余部,总价值近25万元。面对金钱的诱惑,她选择了诚实和善良,她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实际行动,抚慰了失主的心灵。
诚信经营控细节 诚实立业稳根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诚信经营的好老板,这些年,丁丽青一直坚持采购最好的原材料,坚持做到不缺斤少两、不以次充好。她说:“店里的特色美食之所以好吃,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坚持使用新鲜的食材,所有的猪肉都是认真检验,并且采购新鲜食材。”多年来,丁丽青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的经营理念——保证产品的质量,力求将真正的美味展示在每位客人面前,她的诚信经营赢得了无数回头客。
她常说,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机。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经营业主,她所做的每件事都在践行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经营理念。
作为一名个体经营者,丁丽青诚信为本,以德聚才;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她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作为一名母亲,她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了良好榜样。她用她的讲信用、重信誉,赢得了消费者信赖,受到社会的好评;她用她10多年的诚信之举,书写着新时代的大田正能量,温暖着无数大田人的心。
敬业奉献
老支部书记用60年践行初心 带领家乡完成崭新蜕变
刘善福,男,1939年8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乡客坊村党支部原书记。自1958年参加工作以来,刘善福坚信党、听从党的召唤,先后担任大队长、村党支部书记29年,2003年从村支委岗位退休。60多年来,他始终坚定信仰“相信党,跟党走”,洁身自好、一心为民,为家乡打造新面貌,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退休后主动成为村务民主监督员,诠释了“一朝入党,终生为党”。
践行初心 听从党的召唤
1962年,喜欢打抱不平的他,被人诬告。待案情查清后,他被重新请回村里工作。他始终服从安排,上山下田,带队干活,兢兢业业,没有一句怨言。1964年大队换届,他毅然参选大队长,挑起带领群众发展的重担。
当时县委号召消灭荒山,下达300亩造林任务。他带领村民踏上3公里外的金龙峰,开路、搭工棚、劈草炼山,白天干活、晚上开会,苦干一年多,造杉木林1000多亩,得到了当时县委、地委的表彰,成为三明市的先进典型,为村财政增收了150多万元。
几十年里,他还先后带领村民完成大洋坝建设、蛤蟆坝开荒、新建一座村部两座礼堂、完成新村建设、全村通水通电、道路硬化到组……
2000年,60岁的他不仅主动从党支部书记退下来,而且向乡党委推荐了接班人。乡党委请他再当一任支委,他听从了党的召唤,留在村里再干3年。2003年离岗时,村财结余20多万元。
立信于民 群众就信任你
当大队长、支部书记几十年,刘善福始终一心为民、清正廉洁。他从不参加聚餐,不参加公款招待,不去村民家吃饭,实在推不开就主动交粮票、交钱。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始终保持洁身自好,客坊村成为全乡出了名的“抠门村”,始终保持接待费最低、差旅费最少的纪录。
正因刘善福一生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深受客坊村群众的爱戴和信任。2015年村里准备重新修建廊桥时,村民推选他担任建桥理事会会长。“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资金量太大了,怕自己老了管不好。”刘善福回忆到,那段时间,只要有空他就去工地,生怕工作有细节被遗漏。原本预计120万元的工程,最后结果只用了77.6万元,募集资金结余12.1万元,受到村民们的一致认可。
牢记宗旨 入党就没有退休
“肯管事就有事管,不肯管就都没事。”刘善福总结自己的工作时说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自觉不行,没有监督更不行。”
2016年,刘善福等几位老支书被特聘为村务民主监督员,他们认真履职,在项目实施、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等方面进行监督,使村务公开、三资管理、廉政建设等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合理。
“我们不能因为个人少了几万元,就去耽误全村、全乡的事。”这是刘善福对村民们说的话。2017年都溪上游客坊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征地时,乡政府正在谋划2018年全乡农村路网提升改造工程,共涉及征用上百亩水田、林地,其中也包括了刘善福家的水田。他主动带头配合乡政府的工作,还协作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在刘善福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配合征地工作,有效降低了征地成本,河道整治、农村路网提升改造工程征地没有任何阻力,得以顺利完工。
敬业奉献
“厦门好医生”支援非洲博茨瓦纳累计诊治800余人次 赢得当地人的尊敬
付保忠,男,1977年11月出生,厦门市第五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第16批援助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2020年9月,他远赴非洲国家开展援外医疗任务,参加当地医院临床日常值班、查房、会诊及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主动开展内镜下诊疗项目,填补了当地医院空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畏风险坚持开展胃肠镜诊疗,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福音。
不远万里 远赴非洲开展支援
作为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的博茨瓦纳位于非洲南部,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爆发,医疗风险很高。根据安排,付保忠被分配至博茨瓦纳最大转诊医院——公主玛丽娜医院的内科组工作,负责参加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会诊以及常规胃肠镜的检查、诊断及部分内镜下治疗。由于医疗资源匮乏,目前实际从事胃肠镜操作的医生只有2人,付保忠就是其中一个。据不完全统计,到博茨瓦纳支援后,他已累计诊治患者800余人次,其中累计行内镜检查和治疗400余人次。
不辞劳苦 开展内镜下诊疗项目填补当地医院空白
支援期间,付保忠主动主持内镜室工作,开展常规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一些内镜下诊疗项目填补了当地医院的空白。此前,公主玛丽娜医院没人做过此类手术,导致很多患者因无法及时接受治疗,病情恶化而逐渐发展为癌症。此外,付保忠和队友还在日常工作中教会当地医护人员使用金属夹的技巧,大大提高了多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惧疫情 坚持开展胃肠镜诊疗获得同事们支持
目前,博茨瓦纳的新冠肺炎疫情呈爆发态势,公主玛丽娜医院手术室的医护人员有一半被感染。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2021年9月,公主玛丽娜医院决定停止所有择期手术,仅做急诊手术。在咨询付保忠后意见时,他与内镜室护士们分析了利弊关系,最终决定克服疫情影响,继续开展胃肠镜诊疗工作。为了安全起见,所有需要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检查前要先做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行检查及治疗,阳性则暂停检查。
不易初心 赢得当地人的尊敬
在治安情况较不稳定的博茨瓦纳,除了疫情,还要防范不法分子的袭扰,包括付保忠在内的支援医疗队成员也几次遭遇盗窃。但在异国他乡,更令他们动容的却是民众对千里迢迢来提供帮助的中国医生的尊敬和感激,人们常竖起大拇指表达由衷的感激,甚至主动提出合影留念。
付保忠远赴非洲进行医疗支援,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十分支持,他的父母也关掉经营多年的小卖部,全力帮忙照顾他们两个年幼的孩子,做好一家人的后勤保障工作。亲人和同事的支持,给了他最有力的后盾。
支援工作在继续,他仍在为改善非洲国家医疗水平贡献中国智慧。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中国医疗队的“金字招牌”增光添彩!
助人为乐
乡村理发师身残志不残 学习手艺帮助他人
周志林,男,1971年4月出生,平和县霞寨镇群英村人,在四岁的时候由于持续发高烧没有及时治疗,患上小儿麻痹症,在小学毕业后肄业。为了分担家庭责任,缓解家庭压力,周志林在19岁开始学裁缝技术、理发技术,24岁的周志林在霞寨镇经营一家理发店至今。周志林坚持长期免费帮助残疾人群体进行理发,“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周志林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周志林自立自强,帮扶救助残疾人的精神,得到了周边群众和残疾人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虽然身体残疾,生活十分困难,但周志林从不气馁,并没有因身体残疾而自卑、胆怯。
公益活动的“带头人”
周志林在生活中虽然行动不便,但他总说要“身残志不残”,积极学习各种技术。通过努力,他不仅学会了理发,理发技术还受到了客户广泛的夸赞。长时间以来,周志林都有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提供免费理发,为残疾人提供“义剪”。2019年5月19日,成立了平和县助残志愿者协会霞寨镇志愿服务队,周志林与服务队一同跑遍霞寨镇26个村庄,为残疾人孤寡老人设计出精美的发型,受到广大群众好评。2020年,平和县助残志愿者协会授予其爱心理发店,优秀志愿者、优秀理发师等称号。
周志林这种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感染了大家,平和县霞寨镇很多的理发师加入了助残志愿者协会参与公益剪发。2020年,平和县助残志愿者协会成立乡村义剪志愿服务队,由周志林担任队长,定期组织义剪服务队到偏远山区为卧病在床的老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免费理发。
左邻右舍的“好帮手”
周志林虽然被身体残疾所扰,但依然会从自己很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拿出钱来帮助别人。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事迹感动了邻里,成了推动周边村居树立良好风尚的动力。包括他所居住的几个村庄都邻里和睦,相互敬重,形成了有困难大家互相帮助的良好新风尚。
周志林还经常深入到残疾人家中调查研究,了解残疾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从精神上鼓励他们对生活要树立信心,并及时向镇助残协会反映残疾人的身体和生活上的情况,为残联工作做出了贡献。此外,周志林也积极参加霞寨镇三下乡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等,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奉献,展现文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