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8月5日讯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于8月5日上午在山东省曲阜市现场发布。我省7名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分别是陈志强、林阿勇、陆韦、田伟达、陈毅翔、孙孝元、郑寿儿。
助人为乐
志愿者坚持公益路 助力乡村孩子圆梦
陈志强,男,1979年9月生,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福清市支公司客户经理。他生活并不富裕,但尽己所能,长年关爱帮扶龙田镇东欧小学的30多个外来务工子女,足迹遍及福清大街小巷、山区海岛。从2015年参加志愿服务以来,他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435小时。陈志强曾入选福建好人榜。
心存感恩 融入团队
陈志强自小就失去了父亲,与身患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上常得到亲戚和邻里的帮助。因此,他在幼小的年纪就懂得了心存感恩,长大后,更是立志要尽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6年,福清市红心关爱联合会成立时,陈志强主动加入了团队,他觉得跟大家一起做慈善公益,力量就更强大了。有特殊捐款时,会毫不吝啬捐出数百、上千元。每一次有慰问活动时,他总是默默无闻地提前做好爱心物资筹备、整理受助对象信息等工作,并在走访慰问中认真记录和收集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帮扶困难群众。
关爱儿童 无私帮扶
在参与团队助学中,陈志强特别疼惜孩子,即使自己经济不富裕,也常年关爱帮扶龙田镇东欧小学的30多个外来工子女。每逢节假日,都要上门走访慰问,并资助那些困难儿童,为他们送去年货、学习用品和压岁钱等。除了物质上的帮扶,他还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经常抽出时间看望和陪伴他们,用温暖话语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孝老爱老 助人为乐
孤寡困难老人也是陈志强关爱的对象。得知海口镇东阁村有一位林老伯,他第一时间和志愿者们到现场走访调查。看到老人住在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危房里,陈志强发起募捐活动,为老人筹款修缮房屋。在他的呼吁下,一天就筹集了3500元善款。随后他带领志愿者们和装修工,拉了一车材料帮忙老人修缮屋顶。他还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为老人送去1000元慰问金和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
在走访慰问中,每当发现困难老人家里的电线老旧,容易短路引发火灾的,陈志强都一一记录下来,并汇报团队协商帮助改造更换,为老人建造一个安全的“暖巢”。仅2018年11月28日当天,他和团队志愿者就为9户独居、贫困老人免费更换了电线和灯具。
2021年9月7日晚,陈志强途径龙田镇街,看到一家文具店的广告牌起火,他立马停车参与灭火,同时拨打119报警求助,最后和消防队一道把火扑灭。
几年来,陈志强参加慰问帮扶和各种公益活动上百次,他默默地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赢得了团队志愿者的点赞,也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陈志强认为做好事,没有终点,只有把爱凝聚,将爱传递,与爱同行,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更和谐。(责任编辑:郭雯 黄宾虹)
最美志愿者25年坚持帮扶助困 情暖闽西红土地
林阿勇,男,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国网龙岩供电公司输电二班副班长、福建省龙岩市“古田之光”志愿服务队扶贫助困分队队长、漳平义工协会会长。25年来,林阿勇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扶助困。林阿勇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者、十二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等,曾入选“福建好人榜”。
25年坚持助学为乐
1997年,机缘巧合,林阿勇结识了漳平二中的一位老教师,了解到学校里一些贫困生的情况。他当即决定资助贫困生,唯一的条件是不和孩子见面。
首次资助,林阿勇选择了5名贫困生,从高一资助到高三毕业,每个月他都固定往被资助学生的账户上汇100元。此后,被林阿勇资助过的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每人每月的资助金额也逐渐增加到200元,并从未间断过。
2003年,林阿勇的妻子投资花圃生意失败,债台高筑,家人劝他暂时放弃资助。“不行,家里的困难咬咬牙就能挺过去,我不能让孩子们为了一点生活费而放弃学业。”林阿勇毅然选择了坚持。
从那时开始,资助孩子他一做就是25年,帮助的孩子共有120名,资助金额总计60.8万元。
许多人笑问:“这么多钱,都够买一套房子了,做这些不留名的事值吗?”林阿勇坚定坦然地说:“非常值得。金钱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是附在上面的爱心却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心理依靠和奋斗动力。我愿意做这样的人,让自己的帮助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动力。这也是我选择快乐义工的初始动力。”
成立“阿勇义工俱乐部”
在仅凭一己之力助人的过程中,所谓“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这个道理为林阿勇所深刻体会,林阿勇逐渐明白了自己单打独斗的局限性。
2009年,林阿勇在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一些社会义工活动后,开始琢磨应该组织一个义工服务小组,多吸纳一些爱心人士。
“现在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很多,但都苦于没有合适的献爱心平台。既然要做,那就从我做起,先成立个‘阿勇义工俱乐部’吧。”说干就干,林阿勇整理义工的相关材料,并说服对义工服务有兴趣的朋友加入他的义工俱乐部。
为了扩大影响,林阿勇自创“感恩之心”QQ群和实名的漳平义工QQ群,拉起了一支六七十人的义工团队,服务范围由捐资助学扩大到敬老爱幼、扶贫助残、美化环境等,他们收获了助人的快乐,也感动着受助者的感动。
2014年4月18日,林阿勇组织的“漳平义工协会”正式被漳平市政府批复通过。
林阿勇每周周末都会组织义工队友们到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或者到偏远乡村实地查看被资助人的家庭情况。在长期实实在在的帮扶中,林阿勇和队友们通过多方收集信息、入户调查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助材料,并通过汇聚多方社会爱心力量,为许多需要帮扶的社会群体带去了关爱。
如今,漳平义工协会现有登记义工1500余人,经林阿勇牵头组织的志愿活动达2000多场,参与人数25000余人次,涉及服务对象46000余人,贫困生960名,持续策划开展了关爱贫困大学生、救助贫困多胞胎家庭、关爱留守儿童、环境保护、关爱贫困退伍老兵、环境保护等各项活动。漳平义工协会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获得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加入该行列的人也越来越多。
大爱之心撑起义工团队
“以感恩的心做人,以负责任的态度做事。”这是林阿勇一直对队友们说的一句话,大家也都按这句话尽心尽力做好每一次义工活动。
2011年,林阿勇组织义工们去漳平永福镇岭下村开展助孤活动。岭下村是个环境优美的偏僻的小山村,通往村里的山路十八弯,而困难五保户黄老伯的家就坐落在那里。长期以来,资助黄老伯的活动都是义工陈艺彬在负责,可是陈艺彬又有很严重的晕车症,每次去岭下村黄老伯家,一趟下来,她都能把胆汁吐出来。队友们为了不让她那么辛苦,就让她换个近的地方开展活动,可她却说:“不用了,黄老伯习惯了我为他跑前跑后,混个脸熟,他才不会那么抗拒别人的帮助。”
“对于义工活动,队友们始终都有一颗坚持的心,这是我们这个团队能走到今天的动力支撑。”林阿勇说。
“做实事。”这一直是林阿勇和义工队友们始终坚持的义工理念。林阿勇说,真正的敬老爱老,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身体力行,要用一颗关爱的心让自己沉下去为老人们服务,让老人真正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2022年初,林阿勇和义工伙伴来到漳平双洋敬老院。他们精心打扫了卫生,做好了手擀面,接着又到房间里把老人请上饭桌,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他们就背的背、抱的抱,让全体老人吃上团圆饭。临走时,黄旗英老伯激动地站了出来。“小林,我给你们唱首歌吧,‘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唱着唱着,老人的眼里噙满了泪花。“许多受助老人最后都会说‘谢谢共产党’,这让我很感动,也很欣慰。”林阿勇说。
伴随着系列志愿活动的开展以及获得的成效,林阿勇充分明白了能力越大、奉献越多;团队越坚实,能力才能越大,收获也越多的道理。这么多年的志愿服务生涯,林阿勇收获的不是金钱,而是一张张的笑脸。
“我不太可能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愿意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小事,尽己所能助人为乐,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一辈子也就圆满了。”这就是林阿勇,平凡如斯,亦能抵达。(责任编辑:郭雯 黄宾虹)
见义勇为
花甲老人多年守护群众安全 勇救13人生命
陆韦,男,1956年1月生,福建省宁德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福安客运分公司原职员。年逾花甲的老陆,皮肤黝黑、笑容质朴,从10多年前第一次救起一名溺水者起,他便自研水上救援泳技,自告奋勇担当起“义务救生员”。多年来,他在富春溪畔参与落水救援9次、救起13人,被群众亲热地称为富春溪“守护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平民英雄。陆韦曾入选福建好人榜。
千钧一发 他下水救下5人
2020年6月20日下午3时许,福安某中学的5名初中男学生,偷偷解开无人看管的渔家塑钢小船绳索,划船游玩。一波激流下,摇摇晃晃的船只失去平衡,顷刻翻了个底朝天,快速漂向下游。
“救命啊、救命啊……”5名落水孩子一边挣扎着紧紧趴在半沉的小船“腹部”,一边在水里大声哭喊。前面就是两河交汇处,河水深且急并伴有旋涡和暗礁,孩子随时会被激流卷走。
正在河对岸竹林里纳凉的陆韦听到呼叫救命声后,立刻跑了过去,一头扎进水中,迎着湍急而下的激流,朝对岸的落水者方向快速游去。生死一线间,陆韦奋力游到船边,综合应用平生所学的高难度游技,顶着湍急水流小心翼翼地把失控船和孩子安全推到较为平缓的水域。
当船和孩子安全后,陆韦抬头呼唤附近作业渔船救援。为避免渔船惯性冲撞船只,他用身体护着孩子们所在的失控船,将五个浸水惊吓、瑟瑟发抖的孩子,一一托举送进渔船船舱。
岸边观望的群众感叹地说:“好危险啊,只要1分钟,孩子说没就没了。”60多岁的老陆,在救援中也是精疲力尽,可“一定要救下孩子,挽救5个家庭”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事后,面对学校老师和家长,他只是笑眯眯地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别放在心上。”
平民英雄 传递救援大爱
见义勇为一次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2014年6月,富春溪岸边跳台上坐着的中年男子掉入溪中。大雨过后水流很急,陆韦游到落水者身边时发现他向自己直压过来,于是他只能潜到水里,双手抱着落水者的腰,用头顶着他的后背,艰难地往岸边游去。10年前,一名女子在游泳时溺水,陆韦游到该女子身边,拖住她的腋下,奋力游回到岸上。第二天陆韦觉得手臂疼痛,才发现原来手臂上布满该女子因用力过猛而留下的手痕……
目前,陆韦已先后救起落水者13人。因为年龄问题,家人也十分担心他的安危,但陆韦却认为救落水者是自己神圣的使命。“十几年前富春溪畔,第一次看到溺水身亡者及痛哭昏迷的家属,这在我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陆韦回忆说,从那时起,他就希望用自己平凡的举动挽救更多的生命与家庭。(责任编辑:郭雯 黄宾虹)
现役军人勇救3名海上落水游客
田伟达,男,1998年3月生,中共党员,第73集团军某防空旅卫生员兼驾驶员。2021年11月17日,休假期间协助叔叔出海的田伟达,发现海上一观光渔排与渔船相撞导致侧翻,3名游客掉入海中,田伟达无惧冰冷海水,跳入水中勇救3名游客。田伟达曾入选“福建好人榜”。
危急关头 挺身而出
2021年11月17日下午,休假回家的田伟达正在协助叔叔出海工作。15时30分左右,3名游客乘坐渔排在海上游玩时与迎面驶来的渔船相撞发生侧翻,3人瞬间掉入海中。田伟达发现险情后,立即和叔叔驱船靠近落水点。当时漳州诏安正值冷空气来袭,水温只有8℃,田伟达没有丝毫犹豫,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海水中。
田伟达带着落水者奋力游向渔排,但落水者由于惊慌失措,不断挣扎、扑腾,增加了施救难度,田伟达紧咬着牙不松手,与赶到渔排上的叔叔协力将第一名落水者救起。来不及喘口气,田伟达又迅速潜入海中,用尽全身力气继续施救,成功将另外2名落水者救上渔排。事后,田伟达说:“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落水群众给救上来。”凭着这股信念,他在海中连续往返3趟,成功救起3人,演绎生死救援3分钟。
3名游客被救上渔排后,其中1名游客由于惊吓过度,呛入不少海水,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的情况。身为卫生员的田伟达,迅速对其实施应急救护,经过5分钟的连续施救,落水者逐渐恢复意识,能够自主呼吸。此时,田伟达紧绷的神经才松下来,感到全身冷得瑟瑟发抖。施救结束后,他们将3名落水者安全送到岸边。落水者再三询问,田伟达始终未透露自己身份,在确认他们安全平稳后,田伟达和叔叔悄然离开现场。
多方打听 寻得恩人
3名被救群众回到家中后,通过向附近村民打听才得知,田伟达是名现役军人,他们几经辗转,找到当地武装部、退役军人事务局,反映了田伟达英勇救人的事情。而当被救群众将感谢信寄到单位,当多家军地媒体先后报道其英雄壮举后,战友们才知道田伟达在休假期间勇救3名游客的英雄事迹。在此之前,田伟达从未向单位领导和战友提及此事。
田伟达说:“我们在部队刻苦训练,练强本领,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人民群众有难时挺身而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做了一名革命军人该做的事情!”
田伟达牢记使命宗旨,矢志奋斗强军,锤炼血性胆气,争做精武精英,熟练掌握救护、游泳、驾驶等技能,成长为单位教学组骨干,展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英雄风采。(责任编辑:郭雯 黄宾虹)
诚实守信
四代人87年守护红军无名烈士墓
陈毅翔,男,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西洋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在永安市西洋镇林田村杨梅板,静卧着一座无名烈士墓,那里埋葬着5名红军战士。从1934年开始,陈毅翔一家4代人87年一直守护着这个红军无名烈士墓,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典范。陈毅翔曾入选福建好人榜。
守墓报烈士恩情
“没有墓碑,只有一个墓的轮廓……从六七岁记事起,爷爷就经常带我来这扫墓。看到爷爷在跪拜,我好奇地问这是谁,爷爷让我不要吵闹,并拉着我一同跪拜,告诉我这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家的救命恩人。”陈毅翔对儿时爷爷陈兴山带他祭扫红军墓的情景记忆犹新。
1934年8月12日,林田村的杨梅坂游击区,又一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当时陈毅翔的爷爷陈兴山,正在自家的山里砍柴,却不曾想遇到十几个当兵的,把陈兴山当壮丁抓了起来。红军得知陈兴山被抓,赶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最终,陈兴山得救了,而5名红军战士,却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可恶的是,国民党政府下令封山7天,不让村民上山收尸。直到第七天深夜,陈兴山夫妇才有机会,带着一捆白布来到现场。由于时间隔得太久了,加上山上野兽叼咬,根本找不到一具完整的躯干。陈兴山夫妇只好将红军的遗骸用白布包好,放在炭窑里整齐排放,然后将整个炭窑填平,并种上南瓜掩护。从那天开始,陈兴山怀着对红军战士的崇高敬意,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无闻地守护红军无名烈士墓。
1974年1月23日,71岁的陈兴山离世了。临走前,陈兴山一再交代他的子女,一定要把红军无名烈士墓守护好。
继承遗志去守护
陈毅翔的父亲陈先前,一直秉承父亲的遗志守着红军墓。90年代,一个商人想要在陈先前的自留山上开发果园,愿意补偿给陈先前60万元,并用一块更优质的山交换。然而,陈先前没有换。在当时,60万元是很大的一笔钱,村里很多人笑他傻。陈先前却不这么想,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把红军当亲人对待。
已经87岁的陈先前会时不时跟儿孙唠叨:“从我父亲算起,到你们这里已经是第三、四代了,你们一定要记住,杨梅坂红军无名烈士就是我们的亲人,如果哪一天我走了,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要把红军墓一直守下去。”
后来,政府把红军无名烈士墓迁到了黄公山烈士墓,并保留了红军无名烈士墓的原貌。陈家对此表示支持和理解,同时表示将继续守护着这座红军无名烈士墓,世世代代接力守护。
红色文化永传扬
陈毅翔是第一代守墓人陈兴山的长孙,从小就有一份浓浓的红色情怀。1982年刚参加工作时,在西洋镇下村过程中,陈毅翔聆听了林大蕃的交通员讲述了本地的革命故事,激发了陈毅翔的红色情怀,表示要挖掘整理本地的红色文化。这些年,陈毅翔一直在西洋镇文化站工作,走遍了西洋镇大大小小18个行政村,这个村有哪些红色故事,那个村有哪些红色遗迹,陈毅翔都做了收集整理,并在西洋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进行展示传扬。(责任编辑:郭雯 黄宾虹)
敬业奉献
村支书英勇救火 用生命诠释担当
孙孝元,男,1960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晓澳镇百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12月4日下午4时许,百胜村一旧民房突发火灾。孙孝元带队参加救火,在扑救过程中受伤后,仍然坚守现场直到大火被扑灭。后因脑干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生命定格在了61岁。孙孝元曾入选福建好人榜。
带队救火 受伤后仍坚守火场
“第二次复燃时,他已经在家里晕倒了,但仍记挂着火情,打电话问我情况怎么样。”2021年12月12日上午,百胜村干部池兆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含泪回忆百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孝元生前点滴。
2021年12月4日下午4时许,百胜村一处旧民房发生火灾。周边群众见状,立刻拨打了“救火队长”孙孝元的电话。接到通知后,孙孝元当即从家中直奔现场。之后,他和赶来的镇、村干部及晓澳边防所干警、消防员一起灭火。
由于失火位置居住密度大,且多为木结构民宅,一旦火势失控,很快就会殃及周边房屋。在了解到现场无人员受困后,孙孝元作为现场的“主心骨”有条不紊地进行灭火分工,晚8时许,火势渐渐得到控制。然而,角落一处不到10平米的单间还有余火,这是村民陈宝财唯一的住所。“陈宝财的房子一定要保住!水管过来,先扑!”孙孝元说。
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饥肠辘辘、浑身湿透的孙孝元仍不知疲倦,正喊话走上前时,脚下一滑,后脑撞墙,摔倒在陈宝财家门口。
周边多名村干部和群众看到,心下俱是一惊,连忙跑上前,扶起孙孝元。“我心里担心,问他有没有事,要不先回去休息,他就拍拍屁股说‘没事,火都没灭,怎么休息’。”村干部刘雪航称,孙孝元摔倒后,继续投入灭火工作中。
病倒后意识模糊 仍想去扑火
旧民房火灾被扑灭后,参与救援的人逐个离开了,但孙孝元仍在现场,前前后后又巡了两遍。“他担心复燃,走之前特意交代周边群众,有事就联系他,我在一旁催促,‘书记,走,回去休息吧’,他还在留电话给群众。”池兆金回忆道,孙孝元骑电动车回家途中感到身体不适,半路只能徒步返回家中。
晚9时10分,旧民房起火现场又出现些许明火,孙孝元准备再次召集村干部前往火灾现场时,在家中晕倒,意识模糊,被送医就诊,然而终因脑干出血抢救无效逝世。
噩耗传来,孙孝元同事及百胜村的群众都沉浸在无限的惋惜与悲痛中。这位乡村振兴实践者倾尽毕生精力、踏实忘我工作的形象,会永远铭刻在百姓心中。他扎根在基层,用生命诠释新时代初心使命,虽平凡但伟大。(责任编辑:郭雯 黄宾虹)
孝老爱亲
好丈夫好儿子为家人筑起“爱的港湾”
郑寿儿,男,1964年2月生,福建省三明农校烹饪专业学科带头人。郑寿儿不离不弃,坚持悉心照顾重疾父亲和病瘫妻子34年,他的贤德孝行得到社会的赞许。郑寿儿曾入选福建好人榜,其家庭被福建省总工会评选为职工最美家庭。
肩负重担依旧细致入微
在莲花社区,谈起郑寿儿,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对他肃然起敬。1987年,郑寿儿的父亲被诊断出膀胱癌。为了手术,家里倾尽所有并欠债。术后,父亲癌细胞继续扩散,长期躺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由于母亲年迈,妻子要照顾年幼的儿子,照顾父亲的重担就落在了郑寿儿的肩上。郑寿儿每天为父亲煮饭、洗衣、翻身,帮助排便。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又长期住院,郑寿儿每顿都要像喂小孩似的,一小勺一小勺地喂饭。担心老人家厌食,郑寿儿每天都要变换不同的菜色,营养搭配均衡,即便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宁可自己节省一点,也要为父亲用最好的药。
命途多舛不轻言放弃
在郑寿儿的长期精心照顾下,老人的病情日渐好转。2002年2月,妻子被确诊得了脑部肿瘤,动手术后偏瘫,左半身失去知觉,就连说话都困难,生活无法自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真的有点支撑不住了,精神上煎熬与经济上的窘迫让我很迷茫。”回忆起当时的困境,郑寿儿说。
工作上的忙碌、经济上的压力、家庭的重担,这一切让郑寿儿感觉身心疲惫、精神烦躁。虽然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他却从没想过放弃。“父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妻子不嫌我贫穷,和我一起打拼,照顾二老、生儿育女,放弃他们,自己良心过不去。”抱着这样的信念,郑寿儿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郑寿儿年复一年用心照顾好父亲和妻子。2009年父亲离世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照顾妻子。忙碌的生活,让身边的邻居都心疼郑寿儿,纷纷劝他找个保姆,而他只是回答:“保姆代替不了亲情,还是自己照顾好,可以让病人感受到亲情温暖。”对于丈夫的悉心照料,妻子常说:“都怪我病成这样,害你每天忙里忙外这么累,如果没你这么照顾,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妻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她的眼神中满是对丈夫的感激。
三十多年来,郑寿儿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付出,让自己和家人始终拥有一个“爱的港湾”。(责任编辑:郭雯 黄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