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这两个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哪些困难?
林文读:两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都面临不少困难。大家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却越来越淡薄。拿“惠洋十音”来说,解放前,惠洋村有十音乐队20多支,每支大约20人,目前仅有一两支队伍。一些颇有造诣的十音能手或去世,或年事已高退出舞台。年轻演奏乐手技艺尚未成熟,不能独当一面,十音传承人青黄不接啊。
“九鲤灯舞”的道具制作和舞蹈口诀,都是以家族式身教口授传承下来,从不外传,加上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打工,学习“九鲤灯舞”要花几个月时间,没多少人愿意学,能表演的人少之又少。而且,长期以来,“九鲤灯舞”一般在农历龙年才举行,影响力有限。近年来,在荔城区文化馆和黄石镇镇政府的支持下,“九鲤灯舞”传承人陈金文等人组织了3支“九鲤灯舞”队,分别由老年人、中年男子、中年女子担当,但这些人平时分散各地、忙于生计,现在出村表演的往往只有女子“九鲤灯舞”队。
记者:两个“非遗”传承前景确实让人担忧,您对发扬这些民间艺术瑰宝有什么建议呢?
林文读:从2006年起,“惠洋十音”传承人方元往等老艺人利用每年暑假,把村里8岁至13岁之间的“留守孩子”组织起来,成立少年十音演奏队,免费培训。几年来,先后培训了少年十音演奏人员250多人,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又为“惠洋十音”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目前少年十音培训大多在村里的宫庙举行,特别是夏季,天气太热,教的人辛苦,学的人也不轻松。而且,每年3万多元的授课、购置乐器等费用,多要靠老协会自筹和热心人士捐助,这样下去,很难持久。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加大投入,为“惠洋十音”的传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和资金保障。对于“九鲤灯舞”来说,也面临同样问题,建议村里可以学习“惠洋十音”的推广做法。
为了让这些民间瑰宝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认为要从多方面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一是建设“非遗”项目展示厅、传承场所等,还可以和旅游部门合作,把“非遗”项目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二是大力组织开展 “非遗”进校园活动,普及“非遗”知识,让广大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三是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在加大对老一辈传承人及其技艺实施抢救、保护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年青一代传承人的发现、培养和提高,同时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我真希望,这些稀有的民间艺术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