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支撑” ——记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黄志丽 “冷静、理智、自制,有点风趣,知识博而杂”“该说话的时候不沉默,倾听时有双好耳朵,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什么功利心,但需要一定上进心,而且不眼高手低”……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黄志丽对“什么是受欢迎的职场新人”的概括让书记员江晓筠印象深刻。这番话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黄志丽本人的成长历程。 “希望裁判文书成为标杆” 黄志丽并非法学科班出身。1995年,23岁学习文秘专业的黄志丽以第一名成绩考入芗城区法院。从最初毫无法学功底到2002年成为助审员独立审理案件,近8年时间里,黄志丽先是学了三年法律大专,之后三年半的法律本科,埋头啃着一本本大部头。在此期间,还要照顾病中的母亲。 压力如影随形。2002年刚开始办案,由于缺乏经验,担心案件被改判、被发回,怕出现错案追究,黄志丽在近一年的时间焦躁、忧思,总是梦到要开庭,台阶老长老长,怎么都爬不到头。 读完法律专业,黄志丽发现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不足,2006年自费学习心理咨询专业,同时学习一些医学常识以及大量阅读各种边缘学科书籍。 经历过痛苦寂寞的沉淀后,黄志丽成长起来了,“我终于能够从当事人的诉状及诉辩里分析出当事人对诉讼的期望值,分析出他们真正的诉讼目的,可以更好地与当事人沟通交流,赢得当事人的认同。” 几年后,因工作业绩突出,黄志丽被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模范法官”“最美基层干部”、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顶着多个光环,她会时时反省自己,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言行、做出的文书更加权威规范专业”“希望裁判文书成为标杆”。 一起冯老太伤害赔偿案抛给黄志丽一个前沿的法律问题,机动车型的电动车是否需缴纳强制险。黄志丽到保险公司、交管局等了解情况,查阅了很多法律规定,发现当时漳州市尚未有任何保险公司开通电动车投保业务,“电动车即使投保,也实际投保不能。”在那份判决书中,黄志丽单就案件争议焦点就分析了五六页的篇幅。 今年,福建省将全面开展法官员额制改革。对于未来,黄志丽坦言,“我就坚持在这个岗位上,用行动支持改革,哪怕让我做法官助理,我也愿意留下来。” 法学科班出身的“90后”们逐渐进入法院,他们的观念是规则之治。相比较而言,黄志丽深感,在目前社会发展现状下,传统审判经验真的很宝贵,可以妥善化解矛盾,达到案结事了人和。“如何在不丢失传统审判经验的基础上,走向规则之治,我们这代人要好好融合。” “法律有强大的逻辑,非常美” 家里人看到黄志丽那么辛苦,劝她“出来做”。2001年,母亲身患重病,住院3个月需要自费12万元。当时黄志丽的工资每月才五六百元,一家企业请她做法务,给出4倍的薪水。好友伸出援手,告诉黄志丽,需要用钱就借。“出去很容易,但是再进来就回不来了。” 2006年,父亲中风住院,四五个月的时间里,她白天工作,晚上照顾父亲,也曾考虑是不是要辞职换一个轻松一些的工作,以便更好地照顾父亲。 最终,黄志丽还是选择了坚持。 有一次,黄志丽在村子里开庭审理一起赡养老人案件。原告老人家非常伤心,一直在哭,被告态度蛮横,最后踢倒椅子,扬长而去。庭审结束后已是下午一点多,黄志丽和书记员留下来收拾庭审现场。一位不认识的老大伯拿来两个煮好的鸡蛋给黄志丽,“孩子,你很饿了,吃一口吧!” “是什么让我坚持下去,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一个支撑。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扎根群众中间更强大。”黄志丽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 “我喜欢法官职业,法律有强大的逻辑,非常美,这是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乐趣。帮助当事人解忧,职业幸福感、成就感油然而生。”黄志丽面带笑容地表达自己的法官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