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发源地南安石井镇岑兜村出了个“娃娃团”
手把手教表演改动作 东南网8月2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提衣、踱步、舞水袖,14岁的黄结彦穿着宽大的戏服,在舞台下一遍遍地练习,而一旁,岑兜高甲戏团的团长注目凝视,不时手把手地指导着他。这个暑假,南安石井镇岑兜村高甲戏兴趣班的孩子们每天都苦练基本功,忙着排练高甲戏。 作为高甲戏的发源地,去年7月,岑兜村率先在小学里办起了高甲戏兴趣班,希望高甲戏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发展。一年来,兴趣班的44个孩子已经练得有模有样。明天晚上,这群孩子就要粉墨登场,在村里正式汇演高甲戏《收水母》。海都记者昨日提前探营。 曾经的戏窝子 如今只剩一个戏团 石井镇岑兜村是高甲戏的发源地,自明末清初高甲戏诞生以来,岑兜家家户户都有人学戏,被称作“戏窝子”。鼎盛时期,光是岑兜村就有20个高甲戏团,不管是各家婚丧喜事,还是村里佛生日等大事,都要请上戏团热闹一番。 “那时一听说要演戏,得提前三天去占位子。”村党支部书记洪安平说,以前人们对高甲戏的喜欢,不亚于现在的粉丝追星。有喜欢的角儿来唱戏,村里人会争着端上好吃的,更有甚者会在里头藏着金戒指金手镯送上。一出戏长四五个小时,台下老少从头看到尾,喝彩连连。洪书记说,戏剧里除恶扬善的情节,是他们这代人明善恶、辨忠奸的启蒙。 如今,盛况不再了,网络、电视冲击,各种娱乐方式让人应接不暇,看高甲戏的人少了,愿意学的人更少。如今,岑兜村只剩下一个高甲戏团,戏团团长洪建围说,现在戏团演员不足20名,而且年纪都在50岁上下,只有农村“佛生日”,他们才有“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也许岑兜村高甲戏就会成为“过去”。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去年7月,岑兜村联合岑兜小学,在学校办起一个高甲戏兴趣班,开班招收了50多名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希望以此让高甲戏向年轻一代传承。 |
相关新闻
- 2016-05-24泉州高甲戏《连升三级》 获全国剧坛同行点赞
- 2016-05-16百年高甲戏的“逆袭记”:让闽南特色走向海外
- 2016-04-08成都行宽巷子 一个站着唱歌的男人 安溪高甲戏
- 2015-12-29高甲戏:“丑”态百出 红遍两岸
- 2015-12-1472岁草根编导组建工作室 无偿教授高甲戏和器乐技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