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书”的诞生
分享会的开场白上,林彬就坦率地说,自己从事出版工作30多年,做过很多的“大书”,但这一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小书”。这本名为《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的“小书”,倾注了她很多心血;这本小书,和福建的四位女诗人有关。
“生活在福建、生活在福州是一件幸福的事。”林彬说,福州是一个有诗歌历史、有诗歌文化传统的城市。福州出诗人,也有很多和诗歌有关的遗存。大名鼎鼎的末代帝师陈宝琛,也是“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次韵逊敏斋主人落花四首》等落花诗,表现了晚清民初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程师孟的《游玉尺山寺》“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其中提到的光禄吟台,就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光禄坊中。还有福州西湖的宛在堂,是古代祭祀诗人的地方。这些和诗歌有关的遗存,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林彬说,自己喜爱诗歌,喜欢读诗,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想到做一个关于福建女诗人的集子,一部“诗歌史上有意义有意思”的集子。于是,林彬找到北京大学谢冕教授。谢冕教授是福建福州人,是中国新诗研究的泰斗,无疑也是最合适的人。和谢冕教授沟通后,确立了这部集子以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四位女诗人为主线进行编辑。
谢冕教授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谈到:“我研究中国新诗史,无意中发现福建籍的女诗人在新诗史中的突出而特殊的地位。……新诗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阶段,总推出女性诗人来概括一个时代。尤为让人感到惊异的是,这些概括了时代精神的代表性女诗人竟然都出自福建!……她们是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
林彬说,最后书名为《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则来自林徽因的那首《题剔空菩提叶》。
做书是一门工艺,一本书除了有创意、有内容,还需要有设计美学。林彬介绍,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所花费的心思一点不比书的主线和内容少。书籍的设计师张志伟曾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金奖,整本书从纸质的触感、书的颜色调性到细节设计,都精心打磨,几易其稿,目的就是能够将书的内容传达给读者。而《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成书色调淡雅,装帧别致,女诗人、诗歌和书名菩提树的意象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一场美丽的邂逅
四位女诗人,分别代表了百年新诗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对她们的作品,喜爱诗歌的读者并不陌生。在分享会上,林彬以第一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更生活化、更立体的冰心、林徽因、郑敏和舒婷,谈她们如何创立新的诗歌写作风尚,谈她们的诗歌风格和人生经历。
“白话文运动以后,新诗歌发展起来,很多人做了探索,提出了很多的理论,而冰心是一个实践者。”林彬说,受到泰戈尔影响的冰心和宗白华等一起,创造了新诗史上重要的“小诗体”,加快了旧诗向新诗的变革,深刻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
林徽因则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她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女诗人,诗歌特点是讲究新格律,具有现代主义特质,意象丰富而具有多义性,包含着“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林彬说,林徽因的《题剔空菩提叶》作于1936年4月23日,以菩提树为意象,读来有静默、永恒和穿越时空之感。
“相比其他三位女诗人,读者对郑敏可能会感到陌生。”林彬说,郑敏祖籍也是福州,她的祖父是颇有诗名的碧栖词人,有着诗歌家学渊源。郑敏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受里尔克的影响很大。她在留学时曾经学美声,她的诗歌非常有乐律感。郑敏的第一部诗集就收录进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里,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郑敏的诗歌表现了哲学之思,她的诗歌以哲学为近邻,智性写作,强调个体生命体验与人类生存意义的体现。”林彬说,郑敏《金黄的稻束》这首诗,仿佛在人眼前展开一幅光影画卷,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著名画家米勒的画作《拾穗者》,让人有一种崇高的美感。
很多读者是从《致橡树》熟悉的诗人舒婷,林彬说,《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这本书中除了收录舒婷的经典诗作《致橡树》《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还收录了她的一些中晚期诗作。“舒婷自认写诗时在语言上有‘洁癖’,追求字词通俗唯美,以至一年也不过10首。”
林彬说,《致橡树》不单是在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舒婷的诗歌代表着新时期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觉醒,但不是对抗式的觉醒,而是以相互致意的方式。
“我想,了解四位女诗人的人生经历,生活的时代背景,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她们的诗。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林彬说,而将这四位女诗人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她们的诗歌有不同的美。
福建女诗人的传统
谢冕教授在书的前言中曾写道:福建山川河海秀丽,温湿的气候适宜花果,适宜诗歌,更适宜女性,福建出优秀的女诗人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林彬说, 福建会产生女性诗人,除了和气候环境有关,也有一脉相传的元素。虽然由于篇幅有限,书里只集中介绍了新诗史上有代表性的四位福建女诗人。但福建历史上还有一些重要的女诗人,读者们应该知晓。
“其中一位是江采蘋。她是莆田人,唐明皇的妃子。自幼聪慧,擅长诗赋,因喜梅花,志高洁,号梅妃,深受唐明皇宠幸。”林彬说,后梅妃被贬上阳东宫,作《楼东赋》抒幽怨之情。唐明皇读后感慨万分,赠珍珠一斛。梅妃拒受,作《谢赐珍珠》以明心志:“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明皇命乐工将诗谱曲,曲名为《一斛珠》,一时传唱。
江采蘋的这首诗被翻译成英文,流传到海外,又被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看到,把它从英译本译成德语,发表在《艺术与古代》杂志上,这是中国最早翻译为德文的诗歌。
福州还有一位重要的女诗人沈鹊应,她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的妻子,也是清代名臣沈葆桢的孙女。其作《浪淘沙·悼晚翠》《读万翠轩诗》等,慷慨悲歌,感人至深。
林彬说,福建不仅有个体的女诗人,还有女性的诗歌群体,如寿香社,现在还有新生代的女诗人,充分说明了福建的女诗人传统。“我们试图去展现女诗人的风采,做出这部以女性诗人为主线的集子,但它适宜所有热爱诗歌的人阅读。在当下读诗,依然是有意义的。就好比那句话所言,知道生活的真相并不难,难的是,知道真相后,依然可以诗意地面对生活。”对于这一本书,林彬希望读者分三步去读,先读诗集,再尽可能去了解诗人以及诗作的背景,然后再回过头细读。“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这本书,喜欢诗歌,因为通过诗歌,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不那么坚硬,多一点柔软,多一点韵味,多一份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