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的总体健康水平在过去20余年间进一步提高:妇女预期寿命直线上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大幅提高,慢性病患病率逐年提升,老年妇女特别是农村老年妇女以及弱势群体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突出。总体而言,中国妇女健康政策及医疗服务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妇女健康理念向“妇女是行动主体”转变,制度性保障向“较强刚性的框架结构和体系”转变;服务对象向“全体妇女”转变;妇女健康目标向“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转变。
■ 姜佳将
健康不仅是医学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妇女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性别平等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促进妇女健康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妇女健康的主要指标情况
对妇女预期寿命、出生人口性别比、孕产妇死亡率、妇女病查治情况等重点监测指标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妇女的总体健康水平在20余年间进一步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大幅提高,但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患病率、死亡率的增长依然不容忽视,慢性病患病率逐年提升。
近年来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呈直线增长,据相关报道为79.43岁;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为100)在1995年为115.6,2011~2016年呈连续下降趋势,2016年为104.98,与1995年相比降低了9.2%。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监测数据,孕产妇死亡率在1995年为61.9/10万,2017年为19.6/10万,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
妇女常见病筛查率逐年提高,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监测数据,2000年妇女常见病筛查率为38.6%,2016年达到64.4%,增加了25.8%。这折射出在国家推动下,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城乡开展的妇女病普查、妇女乳腺癌和卵巢癌普查的显著成效。
从各类妇女病的患病率看,以宫颈癌和乳腺癌为例,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报告,宫颈癌患病率2000年为9.6/10万,2017年上升至45.6/10万;乳腺癌患病率2000年为7.9/10万,2017年则增至51.2/10万。不断增长的妇女两癌患病率的原因可能与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压力的增大、肥胖率的增长等有关;也与2008年以来开展的城乡妇女病普查、妇女乳腺癌和卵巢癌普查的查出率相关。
就慢性病患病率而言,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报告,妇女慢性病患病率在2003年为169.0‰, 2013年增长至350.5‰,是10年前的2.07倍。此外,老年妇女特别是农村老年妇女以及弱势群体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中国妇女健康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中国妇女健康领域仍存在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大方面。
第一,妇女保健服务与健康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普惠性尚未完全实现,表现为健康资源配置的地区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区域妇幼卫生服务可及性较低。如孕产妇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西部地区高于东部,流动人口高于常住人口。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监测数据,2015年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为28/10万,是东部地区的2倍多。
第二,妇女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的缺乏和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妇女保健服务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可及性差、利用不足的问题突出。未来一段时期,随着两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孕产妇比例有所增高,发生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和出生缺陷的风险将明显增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监测统计指标体系》报告,中国目前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5.8万人,占整个执业(助理)医师的3.9%,与儿童占人口总量16.5%的比例极不匹配。此外,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身体结构与成人不同,用药研发也需另辟新路。
第三,妇女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健康需求未能充分满足,主要表现为青少年人群和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易被忽视。生殖健康服务重点关注育龄妇女,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的卫生保健服务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青少年女性不安全性行为比例上升,非意愿妊娠与人工流产使青少年妇女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老年妇女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女性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都高于男性。妇女精神健康问题依然突出,青春期、绝经期、孕期和产后都是妇女抑郁症的高危时期。
第四,乳腺癌、宫颈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以及高剖宫产率、不孕不育、营养性疾病、心理疾患等成为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增加一定风险。妇科相关肿瘤与疾病如宫颈癌、乳腺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对疾病的预防、筛查与控制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感染艾滋病、性病病毒的女性人数与比例上升。心理疾患也成为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较低,就诊率更低。此外,市场化对妇女健康观念和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应引起关注。
中国妇女健康状况的积极转变
综合中国妇女健康状况与变化趋势发现,妇女健康状况及政策服务正在发生转变。
第一,妇女健康理念从“妇女是接受客体”向“妇女是行动主体”转变。有关妇女健康的理念基础由“妇女福利”向“妇女权利”转变;有关妇女健康的理念核心由“工具性健康”不断地向“目标性健康”转变;有关妇女健康的理念范畴开始并不断地由“生育健康”经“身体健康”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环境良好的适应性”转变;有关妇女健康的理论实践由“妇女是接受客体”向“妇女是行动主体”转变。
第二,妇女健康的制度性保障从“较为分散的政策法规”向“较强刚性的框架结构和体系”转变,机构建设更健全。有关妇女健康的保障不仅在法律和政策方面有了进一步强化和扩展,并逐步建构和形成了制度性保障框架和体系,已形成了具有较强刚性的框架结构和体系。同时,以妇幼健康专业机构为核心,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支撑,为妇女儿童提供了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第三,妇女健康促进的服务对象从“孕产妇”向“全体妇女”转变,妇女健康经费投入和健康服务则向特定群体倾斜。一方面,有关妇女健康促进的服务对象和目标人群从注重孕产妇向全体妇女覆盖。2017年,我国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另一方面,经费投入和服务对象则向处于妇女健康服务薄弱环节的流动妇女、老年妇女、青少年女性、残疾妇女等群体倾斜。
第四,妇女健康促进的目标从“生殖健康”向“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转变,中国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殖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中国妇女预期寿命稳步提高,生命质量不断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态势;孕产妇死亡率不断降低,城乡差距也进一步缩小,特别是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近几年随着孕产保健服务提供的加强不断降低。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