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云丽看来,官方与民间对“博饼”态度的转变,正说明了厦门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在不断提升。 “如果厦门群众因对闽南文化不了解,从而产生不认同、不自信,那闽南文化保护就很难。”李云丽说,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的重点在生态,难点也在生态,而活态传承是文化生态最好的保护方法。 为了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在文化环境、文化生态上探索出新路,厦门市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重点注重恢复传统民俗节日,复苏民俗环境,以期通过群众积极的文化参与,恢复原有的文化生态,进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探索活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新机制。 目前,海沧区2004年开始打造的“保生慈济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每届都有近10万人参加;湖里区自2008年成功举办了五届“福德文化节”;集美区着力打造“集美端午龙舟文化节”的嘉庚文化品牌;思明区已举办了五届“郑成功文化节”;同安区于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孔子文化节”,并举行两岸联合祭孔大典,影响不断扩大。 让民众参与提升文化认同,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民保护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文化概念。除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外,厦门市还编印了《厦门市公民文化手册》,近5万字的内容涉及闽南习俗、方言、历史文化等,还配有200多幅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厦门公民“应知应会”的文化常识。根据计划,第二阶段力争将《厦门市公民文化手册》列入义务教育乡土教材,并将手册制作成电子书、动漫等形式进行宣传,还将在翔安新圩镇的中心地带建设闽南文化博物馆(市级馆),并委托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编写《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写出版《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年鉴》,筹备出版《文化生态保护》杂志。 立法保护,让文化保护有法可依,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则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根本保障。李云丽透露,厦门将加快推进法规建设,目前《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和《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已完成初期调研报告,力争在第二阶段工作中完成制定,争取成为我省第一个出台“非遗”和文化生态保护法规的城市,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作用。 |
相关阅读:
- [ 12-18]2013年海西打工春晚节目征集 台胞报名推广闽南文化
- [ 12-02]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师院举行
- [ 11-20]医科大学子患血癌盼捐助 漳师建首个闽南文化特色馆
- [ 12-02]60多位两岸学者在厦门纵论闽南文化
- [ 11-19]漳州师院建全国首个闽南文化特色馆 18日正式对外开放
- [ 11-19]闽南文化展示馆18日在漳州市开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