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罹患烟雾病,改变了幼儿园园长陈京萍的人生轨迹 跟儿子“同桌”两年多,她既是全职妈妈,又是儿子的右手 >>人物名片 陈京萍,家住莲前街道莲薇社区,上大学时学的是教育管理,毕业后在厦门幼儿园当老师,直到当上园长。 4年前,她的人生轨迹逐渐改写,因为儿子林于荃被“烟雾病”缠上了。为了照顾孩子,她从一位出色的幼儿园园长,变成了儿子的24小时贴身陪护。而人们对她的称呼,也从“陈老师”变成了“同桌妈妈”。 >>名词解释 烟雾病 烟雾病,又名脑底异常血管网,就是脑血管很细,在脑血管造影时会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像吸烟时吐出的烟雾。患者容易晕厥、偏瘫和出现脑梗。
同桌上课。
展示笔记。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张明蕾 图/记者 王火炎)清晨,在前埔一所小学的门外,不少家长聚在这里,看到孩子走进校园,才转身离去。陈京萍是这众多家长中的例外,她紧紧牵着儿子林于荃的手,缓缓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坐了下来。 陈京萍不是这所小学的老师,而是儿子的“同桌”,教室最后一排的两个位子就是母子的“专座”。为了照顾患有烟雾病的儿子,陈京萍的身份一步步“进化”,从普通母亲到“同桌妈妈”,陈京萍很辛苦,却也甜蜜。 【各自忙碌】 他们曾是一对幸福的普通母子 妈妈忙着幼儿园的事,儿子学习成绩优异 “妈妈。”林于荃顶着乱发,坐在陈京萍身边沙发上,腻歪了一会儿,才玩起了手机。还有两个月满12岁的林于荃,因为生病而口齿不清,但“妈妈”二字叫起来毫不含糊。一睁眼就找妈妈,需要帮忙也叫妈妈,林于荃对母亲的依赖是从2010年开始的,之前,他们就是一对各自忙碌的普通母子。 林于荃生病前,陈京萍一直做幼教工作。从职校毕业后,陈京萍考上了大专,后来念了本科,学的是教育管理,毕业后就在厦门幼儿园当老师。“我做幼教快20年了。”陈京萍掰指头算了算。她工作兢兢业业,从老师一路做到园长。儿子出生那年,陈京萍所在的幼儿园刚开园,儿子满两个月后,陈京萍就回到工作岗位。 那时陈京萍是副园长,主要负责招生,几乎每个孩子进园都是她“经手”的。因为忙碌,她只能中午抽空回家给儿子喂奶,有时一加班,晚上就不知几点能回家。林于荃六个月时,既心疼儿媳又心疼孙子的奶奶,把断了奶的林于荃带回同安。母子的每天一见变成每周一见。陈京萍每周末回同安时,就只能抱林于荃——倘若抱了其他小朋友,林于荃就会哭闹。临走时,陈京萍只能偷偷离开,若被儿子看见,离别就会变成泪别。这对母子跟一般上班族家庭一样,苦恼中也有甜蜜。林于荃两岁后,陈京萍把他接回岛内,送进自己就职的幼儿园,母子俩每天一起去学校,然后分开,放学后再一起回家。 “头别凑那么近,声音关小点。”看到林于荃捧着手机,陈京萍不时叮嘱。电子游戏是林于荃这几年才爱上的,在生病前,架子鼓才是他最好的玩伴。陈京萍说,儿子从小聪明可爱,上幼儿园时曾获得全国英语大赛铜奖、全国绘画比赛的金奖。他爱唱爱跳,喜欢下围棋,还会帅气地上台表演架子鼓。如果没有烟雾病的破坏,陈京萍会成为以儿子为傲的幸福母亲。 【同抗病魔】 烟雾病打乱了母子的生活节奏 儿子卧病在床,妈妈成了“兼职”的陪床
锻炼握力。 说起烟雾病,陈京萍俨然半个医生,可在四年前,这个名词让她几近崩溃,也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2010年10月,上三年级的林于荃忽然出现头晕瘫软、突然倒下、过几分钟又恢复的情况。陈京萍临时向学校请了假,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儿子得了烟雾病,还得去北京治疗!这个结果让陈京萍瞬间落泪。 临时请假变成了请长假一个多月。林于荃的父母和外公带着他直奔北京。医院没有陪护床,陈京萍就和儿子挤在一张床上睡,两个大男人则住在医院附近的小宾馆。因为担心晚上压着儿子,那段时间陈京萍没睡上一个安稳觉。儿子做手术那天,陈京萍心慌得厉害——在医院那么久,她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病人和术后状况,对未来很担心。可面对儿子“我会不会像他们那样”的疑问,陈京萍只能笑着鼓励和安抚,她的泪水只有在偷偷给家里老人打电话时,才能释放。 手术完成得挺好,第三天却出了状况。大概因为点滴太快,林于荃突然抽搐,右手不停拍床,半个身子不能动,无法站立,说话也受到影响。陈京萍的任务从此多了两项——陪着儿子进高压氧舱和复健,每天如此。 林于荃刚进高压舱时,外公也是陪着的。可一进去后,外公整个人就懵了,陈京萍跟他说什么,他都听不到。陈京萍很担心,连忙让父亲出去。“她在里面也难受,可都不说,那段时间她吃了不少苦,压力估计是最大的。”外公陈先生心疼自个儿姑娘,在记者面前红了眼眶。 陈京萍说,在高压氧舱里,她的耳朵痛得厉害。“想着儿子,就忍住了。”她一边帮儿子捏鼻鼓气,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 那一个多月,陈京萍不再是幼儿园园长,而是儿子的贴身陪护。在她的照顾下,林于荃很快就能站、能走、能说话了。 【携手上学】 她从幼儿园园长变成“学生” 儿子回到学校,妈妈成了儿子的“同桌”
携手上学。 尽管眼睛得时刻注意着儿子,但周六和周日对陈京萍来说,已经是难得的休息日子。因为,周一到周五,她得陪着儿子去上学,两人的生活作息基本同步。 为了孩子,2011年,陈京萍辞职了。成为全职母亲和“同桌妈妈”,原本不在她的计划中,因为从北京回来后,孩子的一切似乎都在好转。回到厦门后没多久,陈京萍就去幼儿园上班,休学在家的林于荃则由外公照顾。学还是要上,不然孩子可能会自闭或自卑,这是陈京萍内心笃定的事。可是病情严重影响了林于荃的智力,家人节衣缩食,请了家庭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功课开始给孩子补。2011年秋,林于荃回到课堂。学校担心孩子再次晕倒、发病,便让家长陪读。那时陈京萍仍忙着工作,陪读任务就交给外公。 上天给这对母子的磨难并未结束。2011年12月,林于荃再次发病,病情更严重,吞咽、说话都成问题。陈京萍只能再次请假,一请又是一个多月。后来,陈京萍选择辞去幼儿园园长的工作——从此,家里的经济重担全压在丈夫林先生的肩上。对此,家人也理解,虽然家人知道她热爱幼教,可为了孩子,实在没有其他办法。 2012年2月开学时,陈京萍走进教室,坐在儿子身边,成了他的“同桌”。坐在一堆孩子中间,陈京萍并不尴尬,因为她一直都在和孩子打交道。“他们喜欢和我玩,我还会指导孩子们做课题研究呢。”陈京萍说,她好像回到了幼儿园教师的岗位上。除了随时关注林于荃的身体状况,陈京萍还会帮儿子做课堂笔记,考试时帮他压住试卷,上体育课时和他一起跳绳、打球。林于荃的右手使不上劲,陈京萍就一边慢慢训练孩子的左手,一边当着孩子的右手。 陈京萍就这样当了两年多的“同桌妈妈”,眼看着儿子病情一点点好转,学习一点点进步,性格一点点变开朗。“林于荃能主动举手发言,能背诵一百多首古诗,还有年段之星和全星个人等奖状。”陈京萍历数着儿子的进步,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不过,因为林于荃很快就要上初中,陈京萍希望自己能从“同桌妈妈”的岗位上慢慢退下来,让孩子学会独立。
一起玩耍。 >>拍摄手记 母爱齐天 ○记者 王火炎 面对镜头,陈京萍始终面带笑容,即便儿子不听话,她脸上依旧带着暖暖的笑意。不管在课堂上陪读,还是在家里忙碌,陈京萍精心照料、陪伴患病儿子一同成长的画面,是对厚重母爱的最好诠释。 女人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妈妈,不仅要关爱孩子,自己也要坚强。坦然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如果连我都放弃了,那怎么能给孩子温暖,怎么能让他积极向上呢?”陈京萍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拍完这组照片,我想,等孩子病好了,当他回头再看这些画面时,肯定会感受到:妈妈最亲,母爱齐天。 |
相关阅读:
- [ 10-09]陪读妈妈喜与忧
- [ 09-13]男孩怕上学妈妈陪读一年 专家建议给孩子过渡期
- [ 09-13]龙岩又掀陪读热 被陪读者:父母的爱太沉重
- [ 09-11]“陪读妈妈”发帖招“陪吃学生” 体贴还是溺爱?
- [ 09-04]且慢为“男版孟母”唱赞歌
- [ 06-21]永安:学区房房租连年涨 现代"孟母"陪读加艰辛
- [ 12-12]社会视线之陪读:孩子读书苦 家长陪学累
- [ 10-12]南靖县林中村:为照顾残疾女儿坚强母亲陪读14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