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1 谁解学生心路? 梳理学生心理变化过程,可以发现,在几个时间节点上,一些大学生会产生较强情绪波动,比如刚读大学,大三、大四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 小华(化名)今年是一名大三学生,她记得,当初刚读大一时,她就有点抑郁了。“我原来比较内向,又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环境,感觉不适应,加上天气又太热,受不了。”她说。 有时,她早上醒来,看到陌生的宿舍,心情就不好,甚至做了个打算:重新高考,考本省的大学,不想远离家乡。 在学校的心理干预没有介入的情况下,小华打电话回向舅舅求助,连续四五天,舅舅耐心开导,她才慢慢释怀。 小华的同学小圆(化名),经历了几个阶段性变化:大一“傻傻乎”;大二想谈恋爱,爱美之心觉醒,攀比之心抬头,有心理落差;大三接触实习,现实让她思考未来,感受到学业和就业带来的压力。 张晓阳指出,这些节点所面临的问题,成年人也会遇到,但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也是问题的多发期,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期,更容易受到影响。 在这些转折点、转折期,谁来帮助孩子?两位大学生告诉导报记者,他们学校在这方面的心理辅导比较薄弱,比如军训只有身体训练,没有心理课程;所在的专业直到大三也没有心理学;心理咨询专线没有怎么宣传;心理讲座也只有一部分人去听,对于有问题的个体学生,没有起到帮助。 反思2 学校几级防护? 精神心理问题,应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征兆之初,谁来帮一帮? 一名大学生告诉导报记者,当他的心理情绪波动比较大时,他第一选择的倾诉对象是好朋友、同学,彼此是同龄人,其次才是选择家长、老师,对于老师,认为“存在代沟”,不好说或不方便说。 在这方面,集美大学有一套筛查机制和预防网。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巨东红介绍,从2005年开始,集美大学对每个进校的学生都会进行心理筛查,采用的是大学生UPI量表,一套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如果有学生被发现有心理问题,或有自杀倾向的,会马上被筛选出来,然后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会跟进。 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会从重到轻被分为3个等级。集美大学副教授林赞歌研究发现,在3个等级里,最后最不易出事的反而是最高等级的群体,因为得到了校院及时的重视和干预;出事的反而是另外两个等级,一来有可能隐瞒了自己的问题,没有能够得到足够关怀,二来可能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不过,该校还实行了四级预防网模式。第一级是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由具有专业背景和资质的老师组成;第二级是学院,学院设有“朋辈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协会;第三级是班级,每个班级有心理委员;第四级细化到宿舍,有心理气象员,都是由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选出来的,热心的学生志愿者担任,“上岗”前参加过心理咨询中心的集中培训,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心理知识。 |
相关阅读:
- [ 10-10]南洋学院一男生宿舍楼顶坠亡 曾患精神病
- [ 10-10]南洋学院一大二男生宿舍楼顶坠亡 曾患精神疾病
- [ 10-10]厦门一抑郁男子从四楼坠亡 家属称曾遭工友欺负
- [ 09-28]厦门翔安一工人户外作业粉刷墙壁从5楼坠亡
- [ 09-07]江西农民浙江永康坠亡 家属称当地善后态度不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