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刘长铭: 北京四中校长,拥有“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全国最有魅力的校长”等称号,最近发表“家庭教育重要论”,被老师们奉为“神明”
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前不久发表“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一说,被教师疯转。但这也让家长困惑不已:如果教育都靠家长,还要学校做什么? 昨天,刘长铭在厦门参加市教育局等单位举行的校外教育德育论坛。他这回把“枪口”对准教育,他面对台下以校长、德育主任为主的听众,直言不讳: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像中国校长这样,有那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而且,绝大多数都没有落地。 【我们的教育有哪些问题?】 1、只炫耀“车技” 忘记目标 刘长铭说,很多校长如同赛车手,考虑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娴熟的车技,但是,却不知道要把车开到哪里?他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像中国教育这样,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缭乱,校长们总想把学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和今天不一样。 2、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和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我们的学校缺少文化,不缺的是口号”。刘长铭以自己接触的众多国外学校来做比较,他说,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和中国校长相比,满嘴有这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谈起来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现实中的落地。 3、没突破“放羊娃”的逻辑 刘长铭讲了广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刘长铭说,我们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么?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读书、学奥数,上大学,找个好职业,然后买车、买房、娶媳妇,然后生子,然后孩子读书、学奥数…… 4、没把学生当成“人” 刘长铭说,我们的教育价值最初,是知识本位,他把它形容为“容器”,学校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后来是能力本位,他把它形容为“机器”,我们让学生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但无论是容器还是机器,我们都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悲悯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他说,中国学校把“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最响,但是,“中国教育却是最不以人为本”。 【好的学校教育是什么?】 刘长铭认为,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这才是好的学校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体系,刘长铭认为,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 1、价值体系不是课程 刘长铭说,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种完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举了北京四中学生通过高考后到农村支教获得的领悟: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理想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才是完美结合。 2、老师是榜样 刘长铭说,学校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让老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老师对工作充满了热情,那么,学生们未来才有职业精神。他说,这种影响不是靠老师说教,也不是编本校本教材就能解决,人的影响,无法代替。 |
相关阅读:
- [ 12-10]台资企业在厦谈“陆资化” 与理工学院携手培养人才
- [ 09-24]“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大赛举行 本网选手获金奖
- [ 07-09]厦门选手在省妇联演讲比赛中获佳绩
- [ 07-03]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论坛在京开幕 杨岳作主旨演讲
- [ 05-19]厦门市妇联组织中小学生演讲与讲故事比赛
- [ 01-08]严介和来榕演讲《新论语》 瞄准福建经济发展潜力
- [ 12-13]神探李昌钰来厦“讲段子”解密“3·19”枪击案
- [ 10-25]台生语速慢陆生说话快 两岸大学生演讲比赛昨举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